2022《白杨》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实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阅历,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白杨》教学反思1《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爽流畅,人物描写第1页共96页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辩起先,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其次步,深化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索、小组沟通,全班沟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第2页共96页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终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深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由爸爸的神情改变深化体会最终一句话“那时因为他望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第3页共96页物,事实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肃穆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毅,不懦弱,也不动摇。现在读这句话,学生已经清晰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借此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这一堂课教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流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很第4页共96页高。我想也许与我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动身,找准方法,化难为易有关吧。我还觉得,在教学中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老师要赐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与思索也是必不行少的。《白杨》教学反思2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感悟白杨树的品质和边疆建设者的精神。3、学习课文“借白杨树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听从祖国须要,第5页共96页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这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教学难点: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像之处。教法学法:引导、感悟、合作、探究。教具学具:投影仪、投影片。课前打算:搜集有关新疆建设兵团以及戈壁的图文资料。教学过程:第6页共96页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有这样的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敬重和赞美。今日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解并描述的就是这种树大家一起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字词。三、深化研读,感悟荒芜,烘托精神1、戈壁原委是一种什么样的?齐读第一自然段。第7页共96页2、指名回答。师:课文的描述给了你对戈壁的什么感觉?(“我感觉到大戈壁特别宽阔”)你是从哪些字句中体会到的?(从“茫茫”中体会到宽阔。)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大戈壁也特别荒芜。)3、师: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它有的是什么?(粗砂、砾石)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大戈壁究竟什么样?放映大戈壁的图片4、师:现在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大戈壁,你会用哪个词语?(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