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枪毙命!大量图解狙击手神一般的伪装术!(组图)军队特种部队的作战,狙击手面临的总是以寡敌众的局面。狙击的实质,就是对敌重要目标发动偷袭。因此,伪装对于狙击手来说至关重要。战场上,一个不善于伪装的狙击手,等待他的必然是死亡。图为教官在为官兵讲解伪装术。伪装一词源自法语,原意是“恶作剧”。对于狙击手来说。伪装既要有想象力,更要有科学理论的支撑。狙击伪装,是一个与人的大脑与眼睛较量的过程。学习伪装,必须要先了解人的大脑和眼睛是如何协作的。图为教官单独指点学员战场狙击。人们轻易忽略大脑在观察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在观察和捕捉目标前,大脑会不自主地预期寻找一个轮廓明显的目标。目标与四周环境的反差越大,就越轻易被发现。相反,假如目标与背景环境相似,那么人的眼睛就会在大脑的指挥下忽略该目标。图为狙击手头顶插满树叶。识别目标时,大脑主要通过目标的外形轮廓来辨别。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白或黑的物体最轻易被辨别,由于白和黑与纷繁复杂的背景反差明显,这两种颜色可以使物体的轮廓外沿显得更为明显。除了模糊目标的外沿,通过颜色的深浅对比,也可以改变大脑对物体轮廓的判定。迷彩服的伪装原理,就是利用深浅不一的色块干扰观察者,弱化人体的外部轮廓。假如想取得理想的伪装效果,迷彩服的颜色、图案与曲线,一定要接近所隐蔽的环境。对于执行野战任务的军队狙击手来说,单纯使用迷彩服的效果总显得差强人意。尽管根据作战环境的不同,有丛林、沙漠、沼泽等不同花色的迷彩服可供选择,但狙击作战的特点决定了狙击手的伪装要比普通士兵高得多,也许仅仅由于玄色作战靴的鞋跟反光,就会使狙击手暴露目标。图为杂草中的狙击手。狙击手面部的伪装,同样是与敌方观察者的眼脑较量的过程。在野外潜伏的狙击手,无一例外地要涂抹面部伪装油彩。也许有人以为,佩戴迷彩面罩简单便捷,但根据美军的测验,没有一种面罩佩带起来的效果能超过正确涂伪装油彩。图为手拿L115A3狙击步枪的狙击手。当人们看到玄色的物体时,就会产生一种该物体离自己较远的错觉,相反,白色物体会让人感到间隔自己较近。涂抹伪装油彩要做的,就是通过黑白的对比来颠倒人脸的高低位置,从而迷惑对方。人的面部,眼睛、鼻子周边,下巴与嘴唇之间、耳孔等部位都是凹陷的,在这些部位涂抹白色油彩。图为身穿树叶装吉利伪装服的狙击手。在鼻子、额头、颧骨、下巴尖等突起部位涂抹玄色。在涂抹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先上白色、后玄色的过程。新手还轻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涂得过于对称。要知道,自然环境的景象是不对称、没有规律的,因此要留意用油彩打破人脸部的对称。图为在丛林中作战的狙击小组。那么,这种面部油彩伪装究竟能达到什么效果呢?专业狙击手伪装好后,即使脸贴着脸地观察,你也看不出那是一张经过伪装的人脸。图为隐藏在草丛的狙击手。间隔,是伪装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很轻易理解诶,从伪装的角度考虑,间隔越近越轻易发现。在狙击作战的历史上,在1000米间隔上击毙目标的战例并不罕见。对于狙击手来说,击毙几百米间隔上的敌人并不困难,行动的关键在于发现目标。图为解放军狙击手。了解间隔对伪装的影响,首先要弄明白一个概念:角分。这是个几何概念,60角分=1度。角分也是衡量眼睛精度的单位。实验证实,人眼的分辨精度是1角分。这意味着,假如目标与四周环境反差比较大,一个视力正常的人,眼可以在90米的间隔分辨2.5cm大小的物体,在180米分辨5cm物体,360米分辨10cm物体,以此类推。假如目标对于观察者小于1角分时,人眼就不能识别。图为身披大量杂草的狙击手。了解了人眼这个特性,对于狙击手的伪装非常重要。野战中,军队狙击手间隔目标至少要在200米开外,否则狙击步枪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反而不如突击步枪好使。通常情况下,狙击手间隔目标会在360米以上。因此,狙击手要不被敌方发现,就要对自己和所携带装备超过10cm的地方进行伪装。图为隐藏极为隐蔽的狙击手。在分辨间隔时,颜色搭配也是个必须要考虑的题目。假如伪装时颜色搭配公道,就可以降低人眼的分辨能力。举个例子,假如将一块边长2.5cm的玄色方块放在白背景上,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