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常见心电图的分析与鉴别典型心电图的组成包括P波、QRS波群、T波(U波)和PR段、ST段及PR间期、QT周期等七部分。本章重点讨论临床常见的P波、QRS波群和T波改变。第一节P波改变的分析与鉴别P波为心房除极波。正常情况心房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称窦性P波。正常窦性P波形态的特点:①PⅠ、Ⅱ、aVL直立,PaVR倒置,额面导联P波顶圆钝;②P波时限不超过0.11s;③P波振幅在额面导联≤0.25mV。P波改变是指P波形态、时限和电压的改变,反映心房处极异常,房内传导或激动起源的变化。一、P波振幅增高(肺型P波)P波Ⅱ、Ⅲ、aVF导联呈尖峰状,振幅>0.25mV,是右心房肥大(亦称肺型P波)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但这种P波改变除右心房肥大外,还可见于右心房负荷增加、房内阻滞、脑部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交感神经兴奋、低钾血症等,应注意鉴别。1、右房负荷增加(1)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急性肺部感染,或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心电图出现典型肺型P波,而病情缓解后P波改变随之消失。(2)急性肺栓塞:①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时骤然出现的肺型P波;②QRS波群电轴右偏,RaVR增高且有SI、QⅢ、TⅢ型改变(SI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T波倒置);③V1~V3“室壁激动时间”增加,甚可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型。急性肺栓塞引起的肺型P波与临床症状伴同,一过性出现,较易识别。2、不完全性房内(右心房)阻滞不完全性右心房内阻滞可形成间歇性或持久性肺型P波,其特点:(1)间歇出现:在同此、同导联,节律匀齐的窦性P波中交替或间歇出现肺型P波改变,应想到间歇的房内阻滞(必须排除房性异位搏动)。(2)持续出现必须排除右心房肥大、右心房负荷增加及引起肺型P波其他原因方能考虑诊断。3、脑部疾患脑部疾患尤其是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颅内占位病变可引起一过性肺型P波,其特点:①在急性期一过性出现,手术摘除颅内肿瘤或血肿后P波振幅迅速下降;②常伴复极异常,如ST段水平延长、下移或抬高T波高大直立或深宽倒置、QT间期延长等。4、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P波增高可引起肺型P波,其特点:①与甲亢病情呈正相关,并呈一过性出现,病情控制肺型P波消失;②有窦性心动过速,易伴房性心律失常;③可有ST段下移,T波低平。5、低钾血症低钾血症可引起P波增高,但达到肺型P波标准少见,有T波降低,U波增高等低钾血心电图改变,结合临床血钾化验较易识别。二、P波时段延长(二尖瓣型P波)P波时限延长即P波时限>0.11s,P波出现明显切迹(双峰间距离≥0.04s),是左心房肥大的心电图特征。此种P波首先由Lewis在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心电图发现,故又称之为二尖瓣型P波。但这种P波改变除左心房肥大外,临床还可见于左心房负荷增加、房内阻滞、心房梗死、房性异位搏动,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1、不完全性房内(房间束)阻滞上房间束(Bachman氏束)断裂、变形或纤维化可产生典型二尖瓣型P波改变(排除左心房肥大)。间歇性、不完全性房间束阻滞可出现间歇性二尖瓣型P波,但这种心电图表现只有在同此、同一导联、心率相同时方能诊断(排除房性异位搏动)。2、心房梗死心房梗死心电图表现:①P波出现明显切迹,可伴增宽、增高;②PR段偏移(抬高或降低);③常伴房性心律失常(房早、房补、房颤等)。结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鉴别多无困难。3、高血压、主动脉瓣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这些患者出现的二尖瓣型P波改变,诊断左心房肥大不可靠,因上述疾病对左心房负荷或房内传导系统的影响均可产生二尖瓣型P波改变。三、P波极性改变1、Ⅰ导联P波倒置(1)左右上肢电极反接:操作粗心时,易发生的错误。在做心电图时如PⅠ倒置,同时QRS-T均以负向为主,应习惯性看一下左右上联电极是否接反。心电图特点:①肢体导联心电图同右位心;②胸前导联心电图正常。(2)右位心:心电图特点:①PⅠ倒置、同时QRS-T主波向下,均倒置;②aVR与aVL,Ⅱ与Ⅲ互换;③胸前V1~V5R波逐渐降低,S波逐渐增深。结合心尖搏动在右侧易明确诊断。为分析右位心的心电图是否正常,应校正心脏位置(左右上肢电极反接,加做V3R~V6R)后,按常规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判定。(3)左房心律:心电图特点:①Ⅰ与V6导联P波倒置;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