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工作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省卫生健康委《印发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措施。一、优化医疗服务模式(一)全面推广预约诊疗服务。拓展“智慧健康”微信公众服务号预约挂号服务范围,20XX年底前市第一医院实现分时段预约诊疗,预约时段精确到30分钟,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院实现预约诊疗。建立健全门诊治疗、日间手术、住院床位、健康体检、检验检查、双向转诊等预约服务制度,对预约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市一医院预约诊疗率≥50%,门诊患者分时段预约就诊率≥50%,住院患者分时段预约检查率100%,复诊预约率≥80%,口腔、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鼓励开展停车预约等延伸服务。(二)优化诊疗服务流程。缩短患者检验检查等候时间,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出具检验、影像、功能检查和病理报告。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超声、影像常规检查30分钟内出具报告,急诊生化、免疫项目2小时内出具报告,ct等大型设备和特殊检查24小时内出具报告,术中冰冻切片30分钟内出具报告。不断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严格控制在3天以内,严禁压床住院,公立二、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8天以内、9天以内。(三)推行日间服务模式。20XX年底,市第一医院开展日间手术,严格遵循《第一、二批日间手术(操作)试点病种及术式推荐目录》,完善日间手术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按照“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思路,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等待手术时间。市第一医院20XX年日间手术开展率≥5%,20XX年间手术开展率≥10%。鼓励支持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为日间手术患者提供随访等后续服务,缩短上第1页共5页级医院平均住院日。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提供日间化疗、放疗、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日间服务,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四)推广多学科协作诊疗服务。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要完善重症疑难患者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在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及消化、呼吸系统肿瘤等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基础上,逐步扩大病种和专业范围,提高首诊准确率和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进一步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次均住院费用。鼓励支持将麻醉、检验、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20XX年底前市第一医院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院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二、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五)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要完善医疗机构内院、科两级质控体系,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六)全面施行临床路径管理。市直医院要严格落实《省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将心血管介入、神经血管介入、骨关节植入和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治疗方案明确、技术成熟的病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明确治疗药物,限定使用的耗材,严格入、出院标准。鼓励医院将临床路径文本嵌入信息系统,对临床路径管理有关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不断提高病例入组率和完成率,降低变异率。20XX年底,市直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不低于出院病例数30%,入组后完成率≥70%。(七)加强单病种质量控制。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要求,落实单病种质量管理规定、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促进合理诊疗。重点加强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费用负担较重病种的全过程成本精细管理,严格质控和费效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反馈,及时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切实减轻第2页共5页不合理费用负担。(八)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