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走进名师课堂(小学数学)》有感鹤壁市桃源小学元献华估算,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增内容,然而在考试中很少能显性的体现,在具体教学中缺乏对估算意义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经常是走过场一样,有时让学生随便估一估结果,没有方法和技巧的点拨。有时还干脆不估,直接用笔算,让估算失去了价值。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本身对估算的价值理解欠缺。李玲老师在“数与代数”的名师视点部分对如何进一步认识并搞好估算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1、教师要把握好《课标》对估算的要求。《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估算,并对估算作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要“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等等。第二学段要“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等。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2、估算,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估算应该尽量结合具体情境或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因为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这样更能训练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估算教学时,要尽量避免为训练估算而出的单纯估算题目。尽量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和开放性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估算题目,赋予估算以实际价值。例如,小明要拿100元钱为妈妈买生日礼物,一盒化妆品69元,一个发夹33元。他能同时买上这两件礼物吗?一般情况,学生会把69元看作70元,把33元看作30元。70元+30元=100元这样估出来的结果应该是“能买上这两件礼物”,事实上买这两件礼物需要102元,这就告诉学生有的问题需要往大里估,有的问题需要往小里估,具体问题应灵活处理。这样的题目,其间既有估算的训练,同时更有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3、估算教学,应加强方法、策略的指导。在估算教学时,应注意“放手”之后及时地“收”。“收”学生的新方法,“收”学生的新思路,“收”学生的新技巧。然后引导他们展开评价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他们不断掌握更多的估算方法和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估算教学的目的,才能带给学生“估算”之外的更多“收获”。他的这些观点让我想到了顾志能老师的一节计算课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顾老师就充分的使用了估算,一上课呈现几个算式,让学生估算结果中只有一个零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接着让学生估算结果是五位数的算式是哪些并计算出结果,看起来枯燥的计算,因为不同的估算要求,让学生兴致大发。后面顾老师还用到了区间估算,尾数是零的估算等等,几乎每道题学生在计算前都是经过估算的,对于计算结果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这对学生综合计算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意义。而且计算中因为估算策略的灵活使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题的思维参与,可谓精彩叠成。试想还有很多图形面积的的推理,其实怎么研究,从哪里下手,往往学生是经过一个简单只觉得估测的,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中,学生从直觉上觉得它和近似的长方形接近,就想办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再比如:学习梯形面积的公式时也是,学生直觉可能发现他会和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有联系就会想办法让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建立联系再来观察研究,所以估算意识一旦形成学生探究的能力会大大促进,他会为学生支出探究的方向和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有意义。还有,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的估算,在统计数据的分析中对数据所做的估计和分析等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意义,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也很有意义。总之,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具体到教学环节中,淡化结果强化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参与提升的课堂,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同,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落实所理解的估算价值,还需要不断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