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能力目标: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党在不同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体会感悟民族精神的内涵,体会民族精神的作用。难点: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法学法:案例分析法和情感体验法,情境教学法教学内容及过程:情境导入:浙大教授郑强的专业虽是高分子材料,但对人文教育却非常看重,做了100场有关爱国主义和人文素养的专题报告,针砭时弊,呼吁中国的精神的与价值,人称“愤青教授”,据说去年的一次演讲被127次掌声打断,以下是演讲的片段:1、日本人宁愿喜欢黑人,也不喜欢我们,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了精神。2、日本人侵犯我们,因为我们出了很多汉奸。将来日本人再欺负我们,还会不会有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人都将是。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3、再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的人当中,我是唯一回来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为我活的有灵魂,获得有骨气。问题:127次的掌声说明郑教授的演讲引起了共鸣,他的演讲旨在唤起大家的什么?难道我们的民族真的缺少灵魂吗?教师总结:郑教授的话难免有些偏激,但他的演讲是希望民族精神不要再青年一代人身上丢失,是为了唤起大家对民族精神的重视。可喜的是曾一度被认为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80、90后,就好像沉睡的巨狮突然睡醒,08年的奥运会、12年伦敦奥运会表现,“5·12”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大震大灾面前的积极作为,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迸发的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那民族精神为什么被郑教授如此看重?民族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他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有什么重要性?青少年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出课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环节一: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生阅读课本68页鲁迅的话思考:你认为“中国的脊粱”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教师总结:中国的脊粱就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人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中国不乏其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的孔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党人。等等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其实我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少这样的脊梁:当祖国母亲被践踏,那些奋起抗争的人们;为保家卫国,那些远离亲人戍守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那些默默无闻苦战在一线的工人师傅们;千千万万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他们都是祖国的脊梁。因此,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它不仅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推动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动力。环节二:民族精神的内涵1、民族精神的内涵学生朗读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思考: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师生感悟:“我用残损的手掌”说明作者虽是一个诗人手无寸铁而且肯定很注重名节,被捕入狱后也肯定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胸怀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这一角已成灰烬”说明已经沦丧。“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说明那片地方我们的人民在生死搏斗。“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该是”但已不是,家乡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