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顿·亨特(美国)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选择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复述。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以及借事论理的写作技巧。①línxún()____________②chuòqì()____________③nàhàn()____________④sǒnglì()____________⑤níngshì()___________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嶙峋形容人瘦削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纳罕惊奇,诧异耸立高起,直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自读课文,要求:自读技巧:不动笔墨不看书(眼到、口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自读要求: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六要素”1、本文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莫顿·亨特,美国。2、课文的体裁是?叙事散文3、文章是以第几人称写的?第一人称4、课文除了“我”以外还有哪几个人物内德,杰利,父亲等。5、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美国哪个城市?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费城。6、那悬崖有多高?岩石架又有多高?悬崖约20米,岩石架约7米。7、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去冒险,最后脱险的故事。8、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倒叙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好层次(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二)经过(4—15)中途被弃,文章进退两难脉络(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四)启示(23)走一步,再走一步复述故事:冒险、脱险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为什么冒险)、经过(冒险)和结果(如何脱险---重点)复述思路天气炎热去爬悬崖爬到三分之一处,我不敢继续爬,而别人却继续爬上崖顶我一个人被扔下产生恐惧心理杰利带来父亲父亲鼓励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我产生成就感,得到人生感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2)“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步”的理解。(5)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6)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害怕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后的喜悦在征服悬崖“脱险”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可圈画出表现心理变化的对话和字词。心理变化详略交流展示1.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探”可否换成“踩”?不可。“探”有“试探”的意思,呼应“小心翼翼”。交流展示2.“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抽抽搭搭地哭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恐惧、伤心,第二次是出于惊喜、委屈、感动、余悸和成就感。交流展示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父亲没有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要他自己爬下来。启示(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能,从而获得成功。交流展示4.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走一步,再一步”第一层意思是指“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第二层意思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只要一步一步的战胜小困难,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