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课题俄国农奴制改革课型复习课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了解俄国农奴制概况,列举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比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2.了解俄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斗争,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3.知道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关于农奴制的思想主张。4.阐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5.简述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情况。6..判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俄国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义。7.根据教材中列举的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推断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何在。8.归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按照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对俄国各个社会阶级力量进行比较,理解俄国为何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革命解决矛盾。2.阅读《农民改革法令》的详细条款,将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农民的处境相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说农民的“解放”实质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3.通过总结改革带来的影响,证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4.认真阅读教材,将俄国改革前后的政治、经济进行对比,归纳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深入影响。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改革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落后的农奴制无法阻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史实,认识到历史前进的必然性。2.通过客观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学习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极面。3.通过归纳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重点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两面性。难点理解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如何评价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教学环节说明备注1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发放知识清单,指导学生熟悉农奴改革的基本知识。并提出课前探究课前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法与俄国发展的情况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要求是非常迫切的?(2)政府给农民的解放是否是农民想要的解放?课程讲授自主预习知识清单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革命民主主义者)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导火线)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1、时间: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3、主要内容:(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3)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在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注:联系P87学习思考指出改革措施的不足,思考这些不足与改革成效间的关系)4、评价: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1)进步性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2(2)局限性(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三、1861年俄国农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