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戊戌变法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2重点难点重点:⒈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及其影响。⒉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及其特点。难点:⒈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⒉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3教学过程3.13.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流程投影:请思考: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亚洲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并以中国为例,列举史实。答:……(板书)⒈积极方面:日本作为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为亚洲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举例:戊戌变法⒉消极方面: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举例:甲午战争播放视频:李鸿章、伊藤博文马关谈判(《走向共和》)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恫吓他:“但有允、不允而已。”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投影:采访甲午战争据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投影: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狂潮接踵而至。投影:《时局图》有感一首(写于1896年)谭嗣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投影:想一想: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答:……(板书)政治: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思想: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投影:联系必修Ⅱ知识点,并结合P.121相关内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答:……(板书)⑴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⑵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⑶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板书)历史根源: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局势: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投影: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