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五单元第16课。主要讲述了清朝末年至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国的宪政发展历史,也展现了清末民初仁人志士们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艰辛尝试。从内容上看,本课知识内容丰富,包括晚期时期改良与革命的论战、清末宪政及其破产、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民主政治遭遇挫折等近代史上民主探寻之路的重要事件。从历史地位看,本课内容前承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后启新文化运动以及为争取真正独立自由的中国而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重要内容,重点展示民国建立前后民主与专制的种种较量,其中对民主的追寻是一条主线,在本单元有很重要的地位。从现实中看,自由与民主仍是我们今天追求的目标,学习本课将起着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掌握这一时期具有宪法性质的三个文件,即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袁世凯窃权后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艰巨性和进步性。【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的内容及影响;掌握清政府实行立宪政治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知道中国帝制终结的基本过程及意义;掌握《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了解其内容并分析其意义。2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教学,在史料阅读和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利用重现历史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和时代的背景来认识史实;通过学生活动,如历史评论员、历史观察员等角色设定,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信息提取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各类材料(文字、图片、漫画等),培养通过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格整理专制与民主较量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分类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民主意识,关注社会进步,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史实,南京临时政府的宪政实践;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难点:革命派的妥协,民国建立后的政局乱相。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性思维有所增强。经过初中的学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有初步的了解,民主思想在当前政治与生活中也有很大影响,学生对民主自由等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本课史实较多,各种政治制度和原则也较抽象,学生普遍对民国建立前后各方力量错综复杂的局面理解不透,所以要学好这节内容多、理解难度大的课,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三、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片展示法、史料阅读分析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1905—1907年间《民报》与《新民丛报》的争论导入:《民报》:“满洲之对于汉民也,无一不虐。”“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最初之手段,则革命也。”“颠覆现今恶劣政府。”《新民丛报》:“开明专制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而欲人民以自力调和平复之……社会险象,层见迭出”“既以革命之力,……承此大暴动之后……而欲使之保持社会势力之平衡,此又必不可得之数也。”提问:两份报纸在就什么问题争论?中国当下应实行何种政体及实现的方式与手段。民报的主要观点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国家。新民丛报的主要观点是——反对革命,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这场持久的论战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结果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争论背后,历史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一起来学习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设计意图:利用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营造时代感,吸引学生关注,将学生迅速带入课堂。而且这场争论本身也属于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为学生理解改良与革命两种思想的赛跑增加直观感受。讲授新课:【第一环节】改良与革命赛跑(一)一场政变——戊戌政变展示幻灯片:第一组:中南海瀛台戊戌六君子第二组:孙中山同盟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