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一人教新课标版主备人课型精读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2012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第14周第1课时总第50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如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3.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重点、难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导入: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认真听讲并做笔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教师巡视,师生交流。4.(1)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2)检查字词用法的掌握情况。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5.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含的感情。6..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1)整体赏析法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心境都与石紧密关联,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找出相关语句,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明写了“石”,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这些句子暗写“石”,“凄神寒骨”写出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2)围绕一个“石”字,我们从各个角度品味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致,这种方法叫做整体赏析法;请同学们依照这种方法,寻找、发现、品味美,扣紧小石潭优美的景致中某一个美点,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表看法,教师适度点拨。)如:“水”、“清”、“动”与“静”、“景”与2.学生自由朗读3.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2)翻译下列句子。①全石以为底②近岸,卷石底以出③皆若空游无所依④往来翕忽⑤佁然不动⑥凄神寒骨“情”、“乐”与“凄”等。(3)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6.自由朗读课文。三.引导学生讨论。1.出示总问题:本文描写的景与作者的情是怎样融为一体的?预备子问题:(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2)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中理解:(1)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位置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在游览中引导我们观赏不同的景物。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澄见底,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