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文学常识•鲁迅,原名____,字豫才,现代_______、___、___,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呐喊呐喊关于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关于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题解《孔已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6卷第4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五四运动”前夕,我国正处于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当时,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宣扬封建文化,妄图阻挡新文化的滚滚洪流,新文化与旧文化展开了生死搏斗。鲁迅以文艺为武器,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深刻揭露封建的腐朽本质和对人的毒害。《孔已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已己》。小说以不到三千字的篇幅,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已己一生的芸芸众生精神麻木的悲凉社会,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颓唐()附和()分辩()不屑置辩()咸亨酒店()砚()荤菜()羼水()拭()蘸()惋惜()阔绰()舀水()涨红()绽()哄笑()间或()着了()打折()门槛()曲折()tuíhèbiànxièhēngyànhūnchànshìzhànwǎnchuòyǎozhàngzhànhōngjiànzháoshékǎnzhé1、小说的三要素是、和。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和四部分。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和。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第一部分(1-3)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第一层(4-9)交代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铺垫)1: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1)酒店的格局——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2)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末(3)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对比短衣帮:站、外穿长衫:坐、里“我”——线索人物想一想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作者描写社会环境: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职务的变换,可以窥见掌柜冷酷势利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