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初探王振虎(兰州新区中川中学,甘肃兰州730314)摘要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堂教中,导入这个环节,是整堂课成败的关键。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开头的几分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导入新课;注意力;学习目标;新知识;心灵沟通;学习兴趣.所谓的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对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谈谈粗浅的认识。1数学历史导入法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以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教学情境。又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中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悬念导入法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伊始,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13情境导入法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例如预备数学“等可能事件”一课,基于预备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本课由上海中心气象台今日天气预报:“明天降雨的概率为80%…”。明天会下雨吗?这一问题创设情境,然后从多个生活实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事件,从而引出新课内容。这样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知,符合探求知识的规律,这样安排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同时也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设疑导入法例如备数学“圆的周长”一课,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师:一只小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绳子(无弹性)栓在大树上,小羊能在什么范围内活动?生:在一个圆内师:在怎样的一个圆内活动呢?生:在以大树为圆心,绳长为半径的圆内活动。问题:小羊能够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引导学生回答:小羊能够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可以用以这根绳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来表示。以小羊吃草作为情景设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一个圆面积的世界。5实践导入法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