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第一课时)2015.5.26中午课前:播放视频,为上课作情感铺垫。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歌中的女孩叫徐秀娟,(出示简介)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一个渔民家庭,一个养鹤世家。受家庭影响,徐秀娟从小就爱鹤,大学毕业后受聘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1987年,为寻找走失的天鹅而溺水身亡,年仅23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灰椋鸟》就是护鹤天使徐秀娟生前所写。2.师:齐读课题标注“椋”的读音,分析字的结构(左窄右宽)。3.师:本课的一类生字恰好都是这样的结构(出示并读,再指导识记)杉栖棱涧指名到前面写,其他人在位置上描红。再读五个字。4.出示生词:这里有一些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二、初读课文1.出示鸟图师:这就是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很不起眼。可就是这样不起眼的鸟,在作者徐秀娟的笔下却那样富有生趣,尤其是鸟儿归林的场面。师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徐秀娟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灰椋鸟。2.合作之一师:请大家自读课文的6个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试着用两个字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交流:先逐段指名读,反复读,再概括。决定等候开始归林欢聚感想(师板书)3.怎样合并分段?理由是什么?(1)师:作者起初喜欢灰椋鸟吗?找出句子读读。(出示,指名读,改为陈述句,比较区别)(“灰椋鸟尖尖的……黑乎乎的”能否去掉?(写作启示是什么)(2)出示“可是一个偶……去看一看”(去掉“我看了关于……”有什么不妥?(写作启示是什么)(3)师:观赏鸟儿归林后,作者感情有何变化?(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作者由此又联想到了什么呢?(4)出示:在回来的路上……(“观赏”换成“观察”可以吗?)出示比较:我们选好观察位置……(“观察”可以换成“观赏”吗?)通过比较,体会作者先后感情的不同。师小结:(指板书第二部分)作者这篇课文主要就是写去林场看灰椋鸟,(指第一部分)看之前写了为什么去看,(指第二部分)看之后又写了回家路上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什么写作顺序呢?(板书:事情发展顺序)师小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让我们读者很容易就理清了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值得我们借鉴。4.合作之二师:第二大段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这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请大家快速浏览,思考:这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过程?找出相关语句!(1)一天下午……(2)夕阳渐渐西沉……(字体突出)师先板书,后问:这是什么顺序?教师板书:时间顺序5.合作之三师:咱班的孩子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那么再挑战一下自己,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二大段,看看作者在这部分还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直接出示)(1)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2)……从我们头顶飞过。(字体突出)。指名读,教师板书或让学生板书方位词。师板书:由远及近方位顺序师:咱们五2班的孩子都是会读书的孩子,你们用敏锐的眼睛发现了《灰椋鸟》这篇课文的三种写作顺序。6.合作之四师:对照板书小结:纵观全文,作者徐秀娟在《灰椋鸟》这篇课文里采用了事情发展的写作顺序,而在第二大段这个重点部分,作者又采用了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并行的写作方法,试想想:这样的好处是什么?我们大家今后写作有什么启发?(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1)条理清晰,脉络分明(2)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启发: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作,例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或者像作者徐秀娟一样,把三种顺序融合在一起。7.让我们一起轻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作者徐秀娟写作时构思的精巧。三、总结本课师:作者由之前“有什么好看的”到后来的“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这样的转变是为什么呢?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到底有多令人震撼呢?下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惑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板书:26灰椋鸟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方位顺序决定(由远及近)等候一天下午开始西南方向归林我们头顶欢聚夕阳渐渐西沉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