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习录》读后感VIP免费

《传习录》读后感_第1页
1/7
《传习录》读后感_第2页
2/7
《传习录》读后感_第3页
3/7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关于“主一”之功的讨论在宋明理学里,“主一”是一项很重要的工夫,因此弟子向阳明请教什么是主一,是不是读书时一心在读书上待客时一心在待客上。换句话说,弟子理解的主一实际上就是做事专注。阳明对此予以否定。阳明认为,做事专注那是“逐物”,同理好色的一心扑在好色上,爱财的一心扑在爱财上,充其量只能说是“逐物”。而真正的“主一”是一心只在天理上。同理,圣人“应变不穷”,不是因为圣人事事预先讲求,而是圣人有如明镜之心,可以随感而发,无物不照。这里体现了阳明的学问“先立乎其大者”的明显倾向而舍弃在外物上求索的方法。但依我的体会,此处恐怕也有救偏补弊的立言宗旨。假如字面理解,认为做啥事都不要专心而要念着天理,甚至不用接触外物只要念着天理就好,那就远离阳明的本义远矣。至于阳明本义为何,我现在有个似懂非懂的解读,还难以直接用语词表达出来。读圣贤书不可在字面文义上穿求,而得去试着领悟圣贤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肤浅化解读并认为古人说的都是迂腐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蠢话。这也是我打辩论的收获之一,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语言的局限性。扯远了,这个内容下面会继续展开。2、关于读书的探讨阳明对读书穿求文义的做法多有批判,认为重点还是去认识心中那个天理,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那个天理。我目前对所谓天理还没有较为深刻的体认,但对于读书的讨论倒是颇有同感。阳明说,旧时的人看很多书,便能在读懂书上没碰到太大问题,但问题在于他把文章给读懂了,没有在心体上用功,没有实践,终究是没有什么收获的。对于后人著述的评价,阳明认为,圣人只言片语只能给后人留下关于天理大致的描述,以帮助后人去求真,除却文字以外的内容圣人是没法传下来的。但后人的著述,往往在前人的基础上摹仿抄写,然后妄自分析,虽然看上去很吊,但实际上却离求真越来越远。这一段我在第一次读传习录那会儿就很有印象,这也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构成了我对学术、对读书、对读研的思考的一部分。其实在我看来,阳明要表达的简单来讲就是王弼所说的“言不尽意”,文字根本没法百分百准确地、完整地传达信息(关联2024年老友赛辩题“被误解是不是表达者的宿命”),所以读书要“得意忘言”,我有个更形象的说法,就是圣人的文字就像指路的人的手指,问路的人确实要借助指路人的手指去寻找方向,但你得盯着方向,而不是盯着手指,特别是当你顺着手指看到方向了,你就不要老死盯着手指。所以事上磨炼很重要。但坦白讲,我觉得学术民工们大多数干的就是阳明所批判的行为,包括我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的本科生,我总觉得我看了很多根手指但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方向。因为我的眼睛没法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边只有一团模糊。这对原来抱着经世致用的心(惭愧)报考国际政治的人来讲真是件让人沮丧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了跨考,至少哲学很多时候还是有事上磨炼的机会,尤其是中哲。但依我看现在不管哪一科,应该都存在阳明所说的“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抄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3、关于动静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儒家尚中庸之道。阳明认为静不等于未发之中,求中的工夫需要贯穿动静,念求存天理去人欲。换句话说,并不是内心宁静就是修养得当,一味求宁静是错误的修养方法;反之,修养的时候追求的是天理,一旦遵循天理,自然内心宁静,不可因果倒置。阳明又说,纯粹追求宁静,并不能根除人欲,它们会埋伏在心中,而一旦遇到事情又会显现出来。因此人必须在事上磨炼,时刻用功,才能在动的时候定,静的时候也定。这一方面我稍有些心得。我曾有段时间有点社恐,出入社交场合会莫名的慌和不自然,是谓不“定”;那段时间我有意地避开了一些社交,渐渐地发现自己内心变得很平静安宁了,自以为社恐解除;但过了不久参加了某次人比较多的社交场合,我的内心又别扭起来。这便是阳明说的:“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4、关于下学上达的讨论阳明认为,为学工夫不是先下学,然后进阶到上达,下学和上达不能分开讲。阳明说,看不见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传习录》读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