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东钱湖钱湖人家小学郭倩倩一、教材分析:《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2.初步认识田字格,认识比划“横”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4、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景色。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并且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难点:体会山村的幽美景色。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学认诗题1.同学们会数数吗?咱们一起从1数到10吧!2.l—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那么在语文上又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看看。(PPT按次出现,齐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宋代有位诗人邵雍,他把这些数字串在了一起写成了这样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一去二三里》!3.(帖生字卡片“去”和“里”),谁能带拼音来读读这两个字?(补充完整诗题)好,那么谁能来完整地读读课题?(指名读,齐读诗题。)二、认读古诗1.请大家打开书,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老师就发现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词特别难读,不知道小朋友会读了没有?(出示生字词条)Yāncūntíngtáihuā烟村亭台花(出现一个齐读一个,再小老师带读,然后开火车读)3.字音都读准了,相信大家再读古诗,一定能读得更准确,更通顺。赶快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4.大家看(师手指每行诗句),这首诗一共有这样四行,分别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行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顺。5.这么美的诗,老师也想和你们读一读。(PPT出示带斜杠划分的诗)诶,你们看看,老师给这首诗加上了什么?(斜杠),有斜杠的地方表示我们要停顿得稍微久一些,好,老师读斜杠前,你们读斜杠后。6.男女生合作读7.诶,老师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想不想听?古代读书人啊都是摇头晃脑地读书的,我们可以跟他们一样摇头晃脑地来读一读。三、借助画面,感悟诗意。1、你们都读得很好,老师要奖励大家,带你们去一个美丽小山村看看,好吗?2、咱们出发吧!(在音乐中出示画面)瞧,在一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升起。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小朋友喜不喜欢这里的景色?(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1、那就让我们走近一点去看看,(ppt出示画面),大概走了二三里远的路,你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房子里冒出了烟。)2、你们真会观察,这几户人家的烟囱里正飘出袅袅炊烟呢!3、诗人形容这个村叫---------(烟村)(出示词卡“烟村”)我们一起把“烟村”这个词读一读。3、读的非常准确,那谁愿意把第一句读给大家听听?4、你将自己所看到的都读出来了,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谁再来读第一句?5、这真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啊!你将你的感受也读出来了呢!我也想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谁再来读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二)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1.(出示画面)我们继续往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山,山上有几座亭子。)2、(出示画面)在这样的亭子里,游人可以休息,还可以看风景呢!3、诗人形容这样的亭子叫什么呢?(亭台)(出示词卡“亭台”)谁愿意把“亭台”这个词读给大家听一听(先指读,再齐读)4再往看看近处,你又看到什么?(花)5、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通过朗读介绍给大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6.、(我听出来了,你站在亭台上欣赏远处美丽的风景,心情十分舒畅!)大家再想象一下,这些花都有哪些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紫色)7、真是五颜六色,多美呀!谁再来读一读?(你真是朵美丽的小花啊)谁能来做做小花的样子?谁能边做动作边来读读?(你是朵声音好听的小花啊~)8、你们一个个都成了小诗人了,将小山村四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