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引导策略探究南宁市锦华小学李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教。在小学与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顺学而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担当起“引导”这个重要角色。而且只有教师引导得当、得法、得理才会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快乐,才能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产生进一步探讨问题的欲望。一、教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会学习的方法,将对他们一生受益。而这些都靠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教会方法、总结方法和运用方法。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小学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画当预习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三角形符号(△)画出生字(包括二类生字)和生词,以便学生了解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还可以勾出写得好的词句等。在学生诵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里划批出重点、难点及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做标记,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书上做记号。例如: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可用直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可用曲线(﹏﹏),表示关键性的词语可用重点号(.),当对句子或观点有质疑可用上疑问号(?),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既可督促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发散思维,也有利于学生日后温故而知新。(二)读“读”也是课前预习的一个重要步骤,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第一点是借助拼音反复读勾出的字、词、句,特别是容易读错的字音多读几遍,如平翘舌音、前后音、后鼻音等,这样就能熟记心中;第二点是读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通过反复读来记住生字的读音,正是印证了那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第三点是细读课文中的关键句和优美的段落,在品读中升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课文的人物去感受、体验、去思考,从而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三)记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识字和记字。有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一是联想以前学过的识字的方法。可以运用换一换的方法进行识记,如:看到“渴”,可以想着把“渴”的三点水换成口字旁就是“喝”字;也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如看到“士”,可以想到“士”的下面加上“心”就是“志”字。还可以用拆字法,如“动”可以拆出云、力两个字,“蚪”可以拆分出“虫”“斗”这两个字。学生在想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旧字,又很轻松地记住了新字。二是可以把汉字拆分来编成有趣的故事。三是猜谜语的方法,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品”字编出“三张嘴在一起”,看到“晶”字编出“七十二小时”这样一些谜语,话虽简单,但却体现出了字形的特点。(四)想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预习完生字词的音、形、义以后,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然后结合课后练习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画下来。最后再想想还有哪些词语不1理解,有什么疑问并在书上做上记号,以便上课认真听讲或询问老师。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课后习题来进行预习工作很重要,因为课后习题有很多是帮助学生、指导学生怎样理解课文。由此可见,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课堂的效率就会低下。因此,加强教师对学生预习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古今中外,主张大胆质疑、积极提问的名人名家举不胜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善于要利用教材来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在学生心灵中种下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种子。(一)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质疑课题,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刚开始教授新课时,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展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