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1.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重点)2.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重点)3.掌握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因素。(重点)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1)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2)分类:按性质和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地区规模分布、形态人口北方平原区较大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较多南方丘陵、山区较小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较少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2.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项目密度布局形态造价山区小稀疏“之”字形高平原大密集网状低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1)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表现(1)高原地区的聚落呈狭长的条带状。()(2)山区的聚落分布分散,多呈团聚型。()(3)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形态多呈条状分布。()(4)山区和平原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相差不大。()(5)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提示:(1)√高原地区的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2)×山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分散,呈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3)×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线路受限较小,多呈网状分布。(4)×山地和丘陵地区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成本也较高,所以线网密度较小,而平原地区较大。(5)D[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聚落的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材料一青藏高原聚落的分布景观图。材料二北方地区平原聚落。问题1(区域认知)青藏高原的聚落为何多分布在河谷地带?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问题2(区域认知)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与山地、高原地区的乡村聚落相比有哪些差异?提示:平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状、棋盘式的格局,人口也比较多;而山区的聚落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也比较少。[归纳总结]地形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地区聚落分布聚落形态原因分析高原地区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滩平原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农耕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密集区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1.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史前某村落沿EF线的地形剖面图(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文D.矿产资源(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A.团块状B.带状C.网状D.棋盘状(1)A(2)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先民选择在邻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居住,这说明地形是当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第(2)题,M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其聚落会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材料盘山公路景观图。问题1(综合思维)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