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一、地震灾害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2.地震构造示意图3.震级和烈度震级烈度定义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单位级度影响因素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分类依据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4.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5.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6.我国多发地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聚有大量水流区。(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3.我国多发地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思考观察下图,说一说泥石流发生时的正确逃生路线。答案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逃生。探究点一地震灾害材料一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229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亿元……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答案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答案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3.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答案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人口稠密,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避震、防震措施(1)地震灾害的预报①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报。②地震前兆:如地下水变浑浊、动物狂躁不安、地面变形等。(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3)防灾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震灾害的管理等。(2019·山东省济宁市期末)过去我国“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的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据此完成1~2题。1.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余震次数较多②防震意识较差③建筑质量较差④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