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概貌1、具体分期(1)春秋时期:BC770年至BC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2)战国时期:BC475年至BC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时代特点: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诸侯争霸战争频繁;(2)民族不断融合;3、发展趋势(1)由分裂动荡走向统一;(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建立;(主要趋势)4、社会背景(1)经济方面:井田制——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瓦解;(2)政治方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政出诸侯”到“政出公卿”;①周室衰微,势力一落千丈;②诸侯不朝,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政出诸侯;③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政出公卿(政出私门);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动摇,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政治因素: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法维持“天下共主”的统治秩序;①周王室衰落,势力一落千丈,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国强大,不听周天子号令,不朝觐,不纳贡;(3)直接原因:争夺土地和人口;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直接目的)2、春秋典型争霸战争☆齐桓公称霸:春秋首霸(1)首霸之因①客观优势:齐国为东方富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②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增强了实力;☼时间:BC7世纪前期;☼目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诸内政;③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尊王攘夷”;☼行动: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④对外交往:会盟诸侯,提升地位;⑤人才优势:桓公雄才大略,管仲足知多谋;(2)确立标志:葵丘会盟①时间:BC7世纪中期(BC651年);②概况:齐桓公大会诸侯,周王室派代表参加;③意义:确立了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②典故成语:退避三舍;(2)楚庄王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6世纪初,晋楚邲之战;②楚王问鼎:表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吴越争霸:春秋晚期;(1)吴国争雄①吴国位置:长江下游;②阖闾称霸:吴王阖闾攻入楚都,称霸长江中下游;③吴王夫差:BC5世纪初,夫差灭越,勾践称臣;(2)越国争霸①越国位置:钱塘江流域;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出兵中原成末霸;※点拨:①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勾践又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②中原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3、评价春秋争霸战争(1)实质: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扩张、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2)影响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②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兴起;③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为新的封建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④大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⑤促进了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联系,加强了民族融合;⑥推动了改革变法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点拨:春秋争霸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七雄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不少诸候国内的卿大夫取代国君掌握大权。(2)诸侯国卿大夫夺权①三家分晋:BC403年,韩、赵、魏三分晋国;②田氏代齐:田氏废姜齐;※点拨: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意味着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性质: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之间的夺权斗争。(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2、战国典型兼并战争※主要特色:诸候兼并战争更频繁,政治格局变幻无常;战争性质: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封建性兼并统一战争。(1)魏齐争雄中原①时间:BC4世纪中期;②战例: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③统帅:魏国——庞涓;齐国——田忌、孙膑;④结果:魏国大为削弱;(2)秦国独霸分封以来一直存在①BC3世纪以后,秦国无敌于天下;②秦赵长平之战☼时间:BC260年;☼结果:赵国失败,秦国坑杀赵军40多万;☼认识: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战役;☼典故:纸上谈兵;☼影响:东方各国更加无法抗拒秦国的进攻,秦国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