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石壕吏教案设计石壕吏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介绍背景。2、简介作者。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四、看图理解课文: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日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石壕吏教案设计2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教学设想1.《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学生体会诗篇叙述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篇的社会意义和融合于叙述之中的诗人的感情。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其余四首诗都属抒情诗的范畴。这四首诗分别以恰当写作方法写景、写物,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抒发了诗人特定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各首诗具体描写的表现力量,体会诗人的感情。本课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石壕吏》,一课时;《敕勒歌》、《秋浦歌》,一课时;《晓出净慈寺送田子方》、《钱塘湖春行》,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亮的对比;两个“一何”,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