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分类工作中学学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也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档案工作应是学校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分类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确定。中学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各校结合国家相关法规,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实施的,加强在档案分类工作的自主性和规范性。因此客观上需要通过增强分类工作的规范性来强化中学学校档案工作。一、确保分类体系具有思想性档案分类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档案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异同点,对档案进行有层次的区分,并形成相应的体系。档案分类体现了人们对档案的基本认识,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反映。首先,要充分体现依法治档的理念,中学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的体系结构、类目设置、序列编排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标准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突出教学、学籍等档案在中学学校档案中的中心地位,强化行政、管理、安全、思政等各类型档案的管理,使档案工作科学、真实地反映学校管理工作全貌,全面系统反映新时期中学职能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其次,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校档案的分类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特别是面向中学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分类体系,涉及面广,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实施细则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要将档案基础标准、业务工作组织标准、管理工作程序标准和现代化设施技术标准准确应用到实践中,使之符合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再次,要确保具有操作性。我国档案工作已经形成了以《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核心,各行业档案管理规定为主干的法律体系,成为档案工作的宏观、原则、概括的导向,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目标。对于中学学校档案工作来说,除了宏观的导向外,还必须根据学校档案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工作规范,为中学学校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微观、具第1页共3页体、量化的保证。对于档案分类来说,就是要在《中国档案分类法》的指导下,坚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有序性、开放性的原则,拟定中学学校档案的分类方法。二、增强分类体系的科学性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要实事求是,符合学校档案工作的实际;另一方面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要遵循档案基础理论和形式逻辑原则。两个方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包容性,力争实现分类表的全覆盖。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采用“学校档案”这一具有综合性的概念,学校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均属学校档案。中学学校档案以中学全部档案为对象,按照不同类型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以及特点,将形成于同一活动领域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归入相同的类别。其次要把握档案的形成规律和内容、特点,确定统一的实体分类体系,把同一门类档案的管理性和业务性材料集中在一起,适度注意与《中国档案分类法――教育档案分类表》(即信息分类)体系的协调。再次,确立科学的类目体系。类目设置必须有相对稳定性。不受偶然因素、短期行为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不随意改变,在类目名称、档号模式、标识符号等方面,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好记。最后,类目排列,档号结构的确定须符合逻辑原则。要充分考虑到中学学校档案记述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不同,严格按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划分。做到各类之间,各类相同级位之间的划分标准一致。下位类目的外延之和,等于上位类目的外延。同位类目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和包容。三、提高分类体系的适用性首先,要具有适度的灵活性。中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分初级和高级中学,还分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等。因此,中学学校档案的分类体系在强调宏观和总体原则统一的同时,采用多元、灵活的处理方法,照顾不同类型、规模、层次院校的第2页共3页特点。各校可以在总的分类体系基础上,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给各校在类目设置、序列编排、上架检索等方面以较多的自由度,留有较大的余地。其次,要具有较好的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