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事迹材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近年来关于教育的新闻不绝于耳,其中不乏一些感天动地,令人崇敬的楷模和英雄事迹,但也有一些“史上最牛的牛人和牛事”。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跑跑、杨不管等。这些事件每次都能吸引全国人民的目光并成为当年的热点。思来想去,这些事之所以引人关注无非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的同步提升,大家对精神文明越来越重视起来。而教育所肩负的人类文明的传播任务亦越来越重要。而教育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人们关注教育、经常谈论教育并试图改革教育。另一个是反映出大家对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关注。本来应该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们却每每表现出与此大相径庭的行为,让人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师道尊严并有着几千年儒学传统的国度更显得无法接受。关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可以借用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来加以解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教育也一样,随着社会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必然导致原来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并最终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改革往往伴随阵痛,调整也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并认真分析当前实际情况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断。然而这往往超出我们普通人所能发挥作用的余地。所以不做过多论述。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要求与教师本人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了。这个问题在近几年尤其突出。借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杜时忠教授的话:“近30年来,公众对学校德育一直不满意,究其因,上世纪80年代认为是德育目标过高;90年代则认为是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到了新世纪,大家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教师身上,认为是教师职业道德出了问题。”可以看到如今人们现在把对教育的关注相当程度的放到了教师身上。不可否认教育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第1页共3页制约。譬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政策环境甚至地理环境的影响。然而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却告诉我们其实教育并非只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环境附属品,而是恰恰相反她的精髓在于她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大师”。通俗的理解就是教师的个人素质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可以做些什么了。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是对这一观念的精辟论述。作为一名教师虽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但对本专业的知识也应“略知一二”吧,然而往往一些人自认为已经从业数年了又是大学毕业所以从知识经验到能力素质都应该绰绰有余了吧,所以认为已经“学高”了。岂不知尽管一些公式定理确实千年不变,但是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却已翻天覆地,我们尽管不一定要修改定理,然而它的应用环境却必须修改,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新的社会需求的不断出现还会对知识应用性提出更高要求直至要求修改知识本身。如果我们不去“充电”,只是“吃老本”,迟早会做吃山空,与社会脱节。这样的教育也就只剩下枯燥干瘪的公式和定理了。结果是上面讲的热火朝天下面却昏昏欲睡。所以要让教育丰满起来才是解决之道,而这只能是同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发展,这也只能是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新知识才能实现,墨守成规恐怕就不行了。所谓的“终身学习”大概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吧。所谓“为人师表”,其实对于教育的作用确实是不言而喻的。试想我们再有高深的知识,再有渊博的理论,可是我们最终要把它传给学生,要育人,如果没有起码师德素质的话,恐怕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就会变差,这样怎么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呢,教育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事倍而功半。所以只有从在一点一滴做起,从平时的小事做起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才能让学生信服,进而浇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不是一味粗暴打骂,动辄体罚,那样除了增加叛逆的思想,就是让学生脸皮越来越厚,“免疫力”越来越强,直到教育之手段全都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