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隆中对》教案2主备人分管领导课时2第10周第3课时总第35课时重点、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齐读课文。二、新课讲授:1、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君谓计将安出?”答曰:天下形势:豪杰并起。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荆(刘表)益(刘璋),可夺之。将军,跨有……西和……南抚……外结……内修……对策全文,可分三层:(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明确:(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文章推理过程严密,有极强的说服力。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三、探究学习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5.在诸葛亮的对策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1)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不能单独与曹操或孙权抗衡,也就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2)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基,兵家必争之地,天然粮仓。(3)夺取荆益后,应当一方面修明政治,跟少数民族修好,建立牢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孤立起来。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四、课文精讲(一)、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