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曹刿论战》《送东阳马生序》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复习《曹刿论战》《送东阳马生序》二.重点难点:根据文章回答问题【考查要点】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知识梳理】1.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2.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试题特点】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课外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还有部分哲理性短文。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题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问题、概括意思、填写等。【解题导引】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3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第六册《曹刿论战》1.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伐:讨伐间:参与鄙:目光短浅安:养从:顺从牺牲:祭品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狱:案件察:明察属:类从:跟从鼓:敲鼓驰:驱车追赶克:战胜故:原因靡:倒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5)彼竭我盈,故克之。(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略3.下面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小惠未徧大王加惠,以大易小D.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同“战于长勺”中的“于”意思相同的是()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芦之中。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答案:D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肉食者谋之”的意思相同的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答案:A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神情与苏、黄不属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答案:B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立有间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答案:D8.本文记叙有详有略,详写的是论战(战前的准备),略写的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9.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答:(1)选择恰当的进攻时机;(2)能明察敌情后再决定追击。10.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答:取信于民;技术、天时、地利、人和。11.在文中找出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答:彼竭我盈,故克之。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3.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曹刿“请见”的原因。14.“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答: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