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举,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方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漂亮,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漂亮的。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五、抄写古诗。六、课外延伸。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仔细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化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