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汽车汽车文化的反思姓名:王世平学号:2012213841专业:物理学院2012级物师二班摘要:学习《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精品课程,阐述汽车文化的发展史,讲述了世界汽车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的汽车发展历史。汽车产业,经历数次变革,才有今天的成就。但这历程中经历的波折,不看不惊,其中的许多文化值得当代大学生深思。关键词:改革创新机遇反思联系正文:汽车文化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不仅仅是汽车发展时,其实更重要的时其中的思想。一、发动机的改变历程与创新的思考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是汽车的核心部分。其性能关系着整辆汽车的质量。最初是瓦特发明蒸汽机,投入了使用,但蒸汽机存在很多缺点,比如动力不足,效率低下,费燃料。随后经过许多人的改进才致使有今天的高效、低耗能发动机。下面我就以几次重大变革论述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去设计自己的创新产品。德国人奥托在大气压力式发动机基础上发明了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是NicolausA.Otto,于1876年发明并投入使用的。由于采用了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发动机的热效率从大气压力式发动机的11%提高到14%,而发动机的质量却降低了70%。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RudolfDiesel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即柴油机,实现了内燃机历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突破。由于采用高压缩比和膨胀比,热效率比当时其他发动机又提高了1倍。1926年,瑞士人布希(A.Buchi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来驱动压气机,给发动机增压。50年代后,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开始在车用内燃机上逐渐得到应用,使发动机性能有很大提高,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1967年德国博世(Bosch公司首次推出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汽油喷射系统(ElectronicFuelInjection,EFI,开创了电控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应用的历史。经过30年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发动机管理系统(EngineManagementSystem,EMS已逐渐成为汽车、特别是轿车发动机上的标准配置。由于电控技术的应用,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噪声和燃油消耗大幅度地降低,改善了动力性能,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第四次重大突破。由此可见:从每次重大突破都可以看出,创新的重要性,每次的突破都是打破前几次的记录,针对对前几次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尽量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进而满足人们的需求。其实,这种创新的方式,是我们思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不仅可以运用于汽车的发展,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当然,人们的要求不仅仅只限汽车的性能,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汽车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可以说人们总结过去,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仍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汽车的安全性、环保性、速度、重量、燃料又有了许多性的认识,于是开始给予更多的探索,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一次又一次创新。1979年8月,巴西制造出以酒精为燃料的汽车——菲亚特147型和帕萨特型轿车,及“小甲虫”汽车。巴西是现在世界上使用酒精汽车最多的国家。1980年,日本研制成功液态氢气车。在后部装有保持液态氢低温和一定压力的特制贮存罐。该车用85公升的液氢,行驶了400公里,时速达135公里。1980年,西班牙试研制成功一种太阳能汽车。1981年,美国研制出的一种新的节约能源的风能汽车,而是与燃料交替使用。1984年,前苏联研制出一种双重燃料汽车。1984年,澳大利亚工程师沙里许经10年研究,花费了1300万美元后,研制成功了一种在功率、燃烧效率和降低污染多方面优于四冲程内燃机的OCP发动机。它采用压缩空气形成超细油滴和空气的混合物进入燃烧室,燃烧更为充分,从而改善了总的效果。实验表明,OCP发动机的功率较等重量的四冲程发动机大二倍,并且除节油25%外,废弃污染也大大降低。1985年,澳大利亚一位叫彼兰丁的发明家,经过多年努力,研制出一种安全可靠、启动灵活、高速而又不冒烟的蒸汽机汽车。车上的锅炉采用封闭回路式,蒸汽不向外排除,而是聚集在散热器里,然后重新回到下一个工作循环去。这种车时速可达130公里,是防止环境污染的一种理想车型。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汽车的改革方向欲来越多,创新面也越来越广,已不再只局限于车速,动力。可以预见,今后的发动机会更加高效、更加清洁,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