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分为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习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第2课时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关于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用动画展示可以使同学们从直观上了解其过程,有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通过观察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图来了解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带,使学生们认识到火山和地震带来的种种灾难,并掌握相关的应急措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变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2.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二)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讲授新课)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一、地表形态变化设置悬念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呢?活动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看看从这些现象中能得到什么启示。(1)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展开讨论。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板书1.海洋→陆地陆地→海洋(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并且由于地壳的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台湾海峡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课件展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现象。板书2.地震和火山喷发讲述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引起地面的震动,就是发生地震。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叫做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课件展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同时让学生阅读教材P.34材料《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课件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活动指导学生为这一假说寻求证据:1.分组完成教材P.34的活动题“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验证上述假说。2.展示图片:鸵鸟、海牛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提问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说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同学们能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呢?(启发学生讨论,大胆想象。)(课堂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