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课件演示)“我的身高比珠穆朗玛峰高”视频。(设问)同学们,视频汇总出现的问题是真的吗?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找出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带着问题观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悬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授课与活动(课件显示标题: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板图)“海拔和相对高度”挂图:在观察相关图片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采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实例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从而区分两种高度的差异。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的变化判断坡度的陡缓。3.结合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案三环节”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地判读,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培养认真学习地理的良好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不同的概念。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实际运用。(讲解)我们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的状况。(设置问题)1.什么叫做海拔和相对高度?2.查看甲、乙两地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3.泰山海拔约为1524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为﹣400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4.我们平时所说的身高是什么高度呢?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同学积极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广泛使用在地图上)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高度)2.甲的海拔是1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那么它们的相对高度为:1500﹣500﹦1000(米)3.泰山与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的相对高度为:1524﹣(﹣400)﹦1924(米)4.小组探究后进行拓展到其他有关的高度上,从而让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进行区分。(讲解)大家观察“枣庄市山川风光”视频,我们发现枣庄市的地形表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那我们能否把地表的各种形态分分类呢?(展示)“地形鸟瞰图”(设置问题)大家观察相关景观图片,你会发现陆地表面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地形类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应位置吗?你能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有何异“生教生”的进行新模式,并达到好的效果。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开始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同?地形类型形态特征海拔特征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引导学生分析对比: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其特点是:(重在找出区别和联系)①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沟谷幽深。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和缓。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④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广阔,起伏和缓。⑤盆地:四周被山岭、高原环绕,中间为平原或丘陵。(讲解)通过前面观察的“地形鸟瞰图”,我们如何可以把地球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呢?我们采用何种方法才能精确、简洁地表示出各种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呢?(展示)“地形与等高线”动态视频及教学模型(设置问题)何为等高线?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什么叫做等高距?各组通过观察、讨论后,得出结论,并积极举手回答相关问题: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2.等高线地形图: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相关问题。教师不仅要设置问题更好学生对各种相近的地形进行区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设问,使得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积极讨论,让同学们对图。3.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叫做等高距。教师通过设问,使得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积极讨论,让同学们对“等高线”的相关地理知识点进行理解、认知。(设问)以上我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