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都、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正确评价历史事件。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通过学习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形成自觉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找出商取代夏、西周取代商的相同原因,并讨论有何历史启示。难点: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居民,那时在财产的拥有方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新变化?(出现了私有财产)那么随着这些私有财产的出现,它们的拥有者必然要求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不受到任何侵犯。这样的机构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呢,同时随着人类的进步,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居民之后出现的人们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就来看看国家的产生过程―――夏商西周的更迭。板书[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早在大汶口居民时代,私有财产就出现了,到尧舜禅让的时候,私有财产更是获得更大的发展。这就为国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从约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了国家社会――夏朝,那么夏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夏朝的建立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夏朝是永远存在下去了吗?夏朝创造出了那些文化?[“家天下”的夏朝]请同学看书后回答:夏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建立的国家机器。1.禹建立夏朝和禹传启,家天下。到禹的时候,夏部落已经强大起来,私有财产不断增加,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禹在年老时,已转化为夏国王。在禹死之后,禹之子启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力杀死伯益而继承父亲的位置,又出兵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部落,最后得到各部落的承认。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禹转化为夏国王的过程禹在年老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事先举荐皋陶(GāoYáo)做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东夷的伯益做继承人。但禹却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地,他却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禹死后,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轻而易举地就继承了禹位。最后,启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禹传子,家天下”禹死之后,启杀伯益而继承禹位,又出兵打败有扈氏部落,启的统治得到各部落的正式承认。历史上称为“禹传子,家天下”。何谓“家天下”?传说,禹以前“选贤与能”,实行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夏朝的建立。指导学生看本目插图《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使学生对夏朝都城有直观的认识。《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偃师二里头遗址中部的夏代王都的宫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达四米多。整个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迹进行了复原,发现基址中部偏北为一座大型的主体殿堂,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主殿堂的前面为平坦开阔的庭院,庭院南面为面阔七间的牌坊式大门。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从整个来看,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宗庙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它不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处理军国大事,举行策命典礼、外交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