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经济观察与社会观察之思考一、保6是否具有必要性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按照既定目标,这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那么20XX20XX年中国gdp需年均增长6.2%。考虑到统计偏差,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修订后的20XX年数据,以20XX年实际增速达到6.1%计算,则20XX年增速达5.6%即可实现。保6论者强调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增速低于6会导致悲观预期,进而抑制投资、消费,造成恶性循环。这个考虑不无道理,预期和信心确实很重要,但对预期本身及其影响因素,不能简单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首先,是谁的预期和信心对经济影响最大。很显然,由于中国民营经济的56789(即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经济活力主要源于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直接关乎经济增长。其次,是什么因素对民营企业家预期和信心影响最大。很显然,这个因素不是gdp增速的具体数字,而是营商环境,特别是安全感、稳定感。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事实上的相对弱势地位,20XX年出现的离场论等论调,都对民营企业家的安全感和稳定感造成了消极影响。对此,中央及时否定了有关论调,专门召开座谈会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前不久又出台了28条)。这些问题解决了,增速不保6,预期和信心乃至整个经济也会大大改善。最后,是什么后果严重到非要保6。应该看到,从横向国际对比来看,5到6之间也算是比较高的增速了,低于6也不会是灾难,而且中国经济内在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新兴机会多,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保6也不至于太差。对此,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二、保6是否具有可能性保不保6,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潜在增长率,但大都认第1页共4页为这个指标计算方法多样,计算结果偏差大,甚至连概念本身都没法说清楚,于是就认为没什么可采信的,就没必要考虑,就可以按照需要来确定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固然不能精确计算,但也有个大致范围和基本遵循,并非漫无边际、无所适从。事实上,已经有经济学家及其团队对此作了比较扎实、深入的研究,有了相对比较可信的结论。比如,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及其团队就全面考察了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几种计算方法,并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变化两个角度来预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经由分析国际数据发现劳动生产率潜在增速呈下降趋势和由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增长率逐年下降的基础上,他们计算得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逐渐下降:20XX20XX年间降至6.28%左右、20XX2025年间降至5.57%左右,此后也将继续逐步下降。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直至低速增长,将成为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这个研究是在四五年前开展的,其结论与近几年实际经济增长较好吻合。无独有偶,刘世锦最近也组织了一个团队研究潜在增长率问题,他们计算20XX至2025年中国潜在增长率基本上都在5%到6%之间,今后也将在6%以下。当前很多保6的观点,是基于中国发展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才能解决这样一个朴素的逻辑。白重恩教授和刘世锦教授从实证角度的分析为我们打开了观察这一问题的另外一扇窗户。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抛开其他暂且不论,单就基数已经很大而且越来越大(现在中国一年要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gdp)而言,经济增速下降到6%以下是确定的,迟早要来,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现在看来,受这次疫情影响,这将不幸地发生在今年。早在疫情发生之前的岁末年初,国内外不少机构就预测中国经济20XX年增速将低于6%;从去年12月16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的回答看,官方对20XX年破6也是有所准备的。彭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舒畅、欧洲首席经济学家jamierush和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最新撰文称,疫情将使20XX年gdp增速保持在5.7%,低于20XX年的6.1%,比彭博经济研究在疫情爆发前预测的5.9%低0.2个百分第2页共4页点。三、改革是否具有有效性面对当前疫情下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出台紧急应对措施十分必要,其中有的政策措施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