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闭关锁国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新设计1、《关在鸟笼里的清朝统治者》,形象地展示了“鸟笼”的安全与封闭,方便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了解。2、对教材进行整合,将原因和表现的讲解顺序调换,学生先了解到闭关锁国的表现,更容易对闭关锁国这个专有名词进行理解,理解了之后,学生们就有疑惑,统治者为什么这样去做?这样调换更符合学生的探索求知心理。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图片的展示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材料的展示,需要老师的解读,因为初一学生文言文基础还不够;初一学生多年语文学习,有初步的归纳和总结能力。4重点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难点: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原因。5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张骞出西域路线、玄奘、鉴真、郑和下西洋从唐代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中国对外开放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航海规模、航海技术、造船水平均居世界前列,为什么后来被西方超越?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又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所要探讨问题。活动2【讲授】正文一、闭关锁国清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二、闭关锁国的表现㈠贸易上: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清朝初年: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武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从天津到广东沿海各省,严禁所有商船私自出海,同时对西方商船也给与严格的限制。后来为了抵抗东南沿海抗清的劲旅郑成功,又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江浙闽粤地区沿海许多地方形成无人区,从而达到隔离海外武装的目的。据史料记载,1672年,一个叫陈瑞的商人准备出海贩卖丝、纱、药材等货物,结果被以谋叛罪处死。但是,同学们要注意这个时期有一个地方是可以进行自由贸易的,这就是澳门。2、统一台湾后:台湾郑氏集团归顺清朝后,当时的清朝曾经就是否取消海禁政策进行过一次大的辩论。最后,康熙皇帝以他的远见卓识,做出了取消海禁政策的决定,并在东部沿海地区,增加了四个港口,分别是:广州(广东省)、漳州(福建省)、宁波(浙江省)云台山(今江苏连云港)。取消海禁增加港口之后,有大量的外国商船来到了中国。但是在这样的开放贸易中,也是有很多限制的,比如外国商人来中国,到岸的时候必须接受严格检查,不能携带武器;外国商人不得将火药、铁器等重要的资源运出。3、1757年: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并于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地方与国外通商,并对外商和华商的活动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它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例:①清政府对外商来华作出严格的限制:只准在广州与政府特许的商人做买卖(广东十三行);不得擅自外出;不许在广东过冬;不许乘坐轿子……②清政府对华商同样作出种种限制:出海商船的装载量不得超过500石;严格的检查;每船只得带铁锅一口,每人只准带斧头一把;严禁南洋华商回国……小结:从闭关锁国在贸易方面的表现来看,这个政策有没有绝对禁止海外贸易呢?所以闭关锁国只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没有绝对禁止海外贸易。㈡心理上①通过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事件表现出统治者的心态:1793年,乾隆皇帝80大寿,马戛尔尼使团带着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技品来到中国,这些先进的物品有:天文仪器、车辆、枪炮、船只模型等等。但同时,也提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乾隆皇帝回应:“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的拒绝体现出统治者保守自大的心态,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其他国家都是蛮夷小邦,对别国的长处视而不见,拒绝引进吸收,甚至把西方的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②臣民的思想:“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夷,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③朝鲜的《天下诸国图》,以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三、闭关锁国的原因㈠统治者的保守自大的思想是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原因之一。㈡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得出相关的结论。材料一:雍正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