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参考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所写,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教学过程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2.解读此诗。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表面写的是两个地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2/7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3.简析.空间上的离别:时间上的离别: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四.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此诗。教学总结新课程理念提倡以生为本,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与策略,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顺着学生思维的走向,因势而导,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文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三点:1.以学定教让教学设计更优化本次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初二学生对于古诗已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与鉴赏经验。基于学情,我课前事先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诗文大意,并读准字音与节奏;查找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提出一至三个疑问。这些预习作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都能完成。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所要求的“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疑为学之始,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这样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率会更高。同时,学生的质疑也能让我们教师发现和了解学生对于文本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让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时有的放矢,避免教学起点定的太低或太高,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最优的发展。调查了解后,我发现班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提出的疑问都与诗人的情感有关。因此,3/7我将了解诗人面对离别能够积极乐观的缘由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总之,基于学情的教师备课,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因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是最优化的。2.顺学而导让师生互动更精彩顺学而导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做到一个”导“字,也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入新的知识学习中去,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成高效的学习。为此,要求教师在教材把握上有自我读到的见解,对教学重点难点有深入的认识,对教学预设有充分而多样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疑问、学生的思考能够给予有效的引导,从而出现精彩的师生互动。在深入研读文本后,我认为这首送别诗的诗眼在“宦游”二字上,它是深入解读本诗,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的关键所在。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识积累,且能够产生一些个性化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