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公共交通现状分析第二章浦东新区公共交通现状分析2.1“十五”发展回顾“十五”期间,在公交优先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浦东新区公交取得长足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优化交通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成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随着全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的来临,浦东新区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一个高峰时期。继2号线浦东段投入运营后,“十五”期间,全长22千米的明珠二期(浦东段约占1/3)和6号线相继开工,其中6号线全线贯通全区南北,沟通2号线、4号线,届时将初步构筑起浦东新区大容量客运交通的骨架。浦东新区道路建设成绩巨大。全区道路里程从开发初期的491公里,上升到目前的875公里,到2005年,全区路网密度达到3.12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8.74%,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长期约束浦东新区交通发展的瓶颈——越江通道,取得革命性变化。“十五”期间,大连路隧道、外环隧道、卢浦大桥和复兴东路隧道相继建成通车,翔殷路隧道正在建设中,越江车道数由“九五”期末的26条增加到“十五”期末的56条,大大提高了越江交通的通行能力,为公交线网的调整优化奠定了基础。常规公交服务方面。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常规公交线路数保持稳定。截止2005年6月,线路总数为220条(2000年为226条),公交车辆约4090辆(包括强生公交公司约500辆,2000年2899辆)。公交线网密度从2000年的2公里/平方公里,上升到2005年的2.56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内环内达到3.75公里/平方公里),内环内70%以上的道路有公交线路。全区平均线路重复系数为3.25,比2000年的5.4有所改善。2004年,浦东新区公交承担约23%的客运出行总量,总乘次为235万/日(比2000年增加55万),远高于全市18.5%水平(轨道+地面公交),越江公交承担约54%的客运量。针对主要道路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的状况,“十五”期间,公交管理部门采取大量有效的改善措施,主要调整局部路段的重复线路,改善站点设施设计,设立公交专用道及创建公交示范路段,取得显著成效。引入综合交通GIS系统,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采集和整理全区范围内公交线网、站点等基础数据,在公浦东公共交通现状分析交服务智能化方面迈出有意义的第一步。2.2公交现状调查与分析根据浦东新区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浦东新区城市发展呈沿轴发展、组团开发的模式,不同区位将发挥各自地域和历史优势选择特有的发展模式。公交作为服务大众的出行方式,应充分考虑地域需求特点,建立与需求相协调的服务体系。本《规划》在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开展现状调研分析和总结,并在后续规划中提出适应和引导各分区发展的公交服务模式。2.2.1区域划分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浦东新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把握与上海市总体发展的协调,在微观层面上兼顾各乡镇片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2.2.1.1城市发展形态分析浦东新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提出“坚持整体规划、滚动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沿一轴、三带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一轴:即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从虹桥机场至浦东国际机场的东西向发展轴,体现浦东浦西“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三带:即沿黄浦江发展带、中部发展带和沿海发展带。沿黄浦江发展带集中体现浦东现代化新城区的繁荣繁华,中部发展带集中体现浦东产业能级和经济实力,沿海发展带集中体现浦东未来的发展潜力。沿黄浦江发展带。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核心,沿江南北延伸,北至黄浦江长江入口处,南至三林地区。以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为契机,以重点开发区、重要产业和重大项目为依托,将世博会场馆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外高桥保税区联为一体,完善新上海商业城等现代化商业设施建设,推动东昌路地块、上海船厂地块等开发,形成集金融保险、商业贸易、会展旅游和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沿江综合发展带。中部发展带。以“一江三桥”为核心,重点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为主导功能,重点发展微电子、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进一步完善55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加快核心区开发建设,推进核心浦东公共交通现状分析区率先实现城市化。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