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题历史认识包含的三个层次:考实性认识、因果关系或规律性认识、评价性认识。也可称为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成因判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本体论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历史哲学包涵历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史事的考证包括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历史客观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四种常见的社会历史观:唯心史观、机械唯物史观、实践唯物史观、多元折中史观名词解释汤因比:(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文化形态史观”倡导者之一。早年在牛津大学研习古代史。1919年受聘为伦敦大学教授,主讲罗马帝国史和近代希腊史。1920年开始变砖多卷本《历史研究》。1925年受聘为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史研究教授。他倡导的“文化形态史观”,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一些各不相干、自成一体的“文明”的兴亡史;认为那些文明都要经过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五个阶段。但一个文明如果能够对它面临的“挑战”及时作出明智的“应战”就能避免灭亡。柯林伍德:(1889-1943)英国历史哲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哲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历史的观念》。代表性观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一切历史事件和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活动者的思想、目的、动机展现的结果。史学方法论:强调历史学家掌握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是在自己的思想中重演历史活动者的思想活动。史学认识论:把历史认识归结为历史学家运用“常理”对史实加以辨析和解释,而人们信奉的“常理”各不相同,因而没有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校法四则:指概括校勘古书、存真史料的基本方法。是著名学者陈垣在总结历代校勘学成果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方法归纳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四种,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口述史学:既指史学家搜集和记录口述史料的方法,又指史学家部分或全部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著作的方法。口述史料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口述回忆,指人们回忆自己以前的经历和见闻的口述材料;二是口头传说,指那些以口碑形式流传了若干代的对以往人物、事件的叙述。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学方法诞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并于60、70年代在西欧及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用过的物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村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着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完好的墓葬能够帮助研究者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风貌。历史本体论:也可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这些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伪书辨:梁启超对于如何鉴别伪书提出的方法论,共十二条。即,①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突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②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失,乃忽有一异本吐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③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④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明确者;⑤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比伪;⑥其书题某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⑦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流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选择;⑧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比伪;⑨两书同载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