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系2010年博士考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解释下面的名词或观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感性的直观和感性活动帝国主义二、论述题怎样理解思辨辩证法要义?唯物辩证法与思辨辩证法有什么区别?马克思如何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60分)(1)感性活动、(2)社会形态、(3)现实的人、(4)玄学、(5)《新唯实论》、(6)知行合一、(7)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8)奥卡姆剃刀的原则、(9)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10)《判断力批判》、(11)推理的有效性、(12)重言式2、论述(以下每题20分,选做二题)(1)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2)黑格尔的“实体就是主体”及其意义。(3)中国哲学的特征。(4)结合一种补考说明宗教对环境保护作用。(5)马尔库塞的思想。(6)善世伦理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哲学综合知识”一、名词解释(60分,12个):1、感性活动,2、现实的个人,3、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4、奥卡姆剃刀原则,5、贝克来的“存在即是被感知”,6、玄学,7、《新唯实论》,8、《判断力的批判》,9、重言式,10、推理的决定性,11、知行合一。12、vCm二、阐述(6选2,40分):1、分工与私有制2、中国(CHINA)哲学的基本特征3、从你熟悉的宗教出发,结合其教义,阐述宗教对环境保护有何意思和可借鉴之处(也许如此,字句有出入)跟黑格尔有关的一个问题,具体忘了⋯⋯复旦大学哲学系2007年博士考试题哲学综合知识一、名词解释6选4:1、历史与逻辑的统一2、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3、三表法4、致良知5、隐德莱西6、本质直观二、论述题(3个选2个)都是材料题<历史的贫困>中的一段话,主要是关于<资本论>的,还有它的副标题是什么?他是不是一本纯粹的经济学著作复旦大学哲学系2009年博士考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1、对象性活动2、意识形态3、资本4、国家二、论述题(每题30分)1、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2、谈谈恩格斯的一句话“施特劳斯、施蒂纳、鲍威尔、费尔巴哈都没有离开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以其中一人为例,详细说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9年博士考试题-“哲学综合知识”(12选10)都是原著分析,它们的大致的出处如下: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一句话,大意是人类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只有在物质条件有的情况下才能解决。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是人的认识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4、我忘记了。5、是一个中哲学的加标点的题目,好象是公孙龙的一句话。6、是关于孟子的口之于味的一句话。7、是关于理和气的关系。8、是王阳明的良知。9、是巴门尼德的真理与意见。10、柏拉图灵魂的三个部分。11、笛卡尔的二元论。12、黑格尔的实体是主体。复旦大学哲学系2010年博士考试题-“哲学综合知识”一、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pointd’honneur],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这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一段话,结合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观点,分析马克思反宗教观与费尔巴哈反宗教观的异同。二、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