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商鞅商鞅商鞅其人专题二商鞅变法(一)变法背景探究: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春秋战国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大发展:经济、文化、科技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吴起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变法运动兴起“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需要“富国强兵”具体表现:具体表现:铁器牛耕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综合上面所讲述的内容分析:导致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动力是什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秦孝公下令求贤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史记》变法前的秦国(1)经济落后(商鞅变法的具体原因)(2)秦两代国君变法图强(商鞅变法的政治保障)商鞅舌战图徙木立信商鞅通过舌战守旧大臣和徙木立信,取得了什么效果?打击了守旧势力,守信于民,为变法扫清了障碍——强国之术(二)、变法内容一、变法目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实现富国强兵变法的核心:农战法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了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同时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1)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法治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战争获胜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但也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农战积极: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消极:1、导致经济结构单一2、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考:改革措施中对后世封建经济政策影响最大的是?有何影响?2、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废井田,开阡陌摧毁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国家统一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巩固统治;增加政府收入领域具体措施作用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推广县制,国君任免官吏推行什伍连坐制焚烧诗书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2)极大提高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1)用法律的形式从根本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推动秦国经济的发展,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1)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与统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加强了思想控制军事政治思想文化实行军功爵制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行贿);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有利于国家赋税和集权统治商鞅变法的特点:22、特点:措施最全面,变法最彻底,时间最长久,影、特点:措施最全面,变法最彻底,时间最长久,影响最深远,效果最显著。响最深远,效果最显著。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1、性质:“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战国)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代)王安石对商鞅变法的评价1、积极性(1)经济上:(2)政治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逐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统一奠基。秦——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4)深远影响: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模式。2、局限性:(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2)加重剥削与压迫:如:刑法严酷如:连坐法(3)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