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妩·新月一、教学目标与重点•1、了解王沂孙及词作的背景与内容。•2、感悟王沂孙怀着故国之爱的文人深长的忧思和对恢复故国山河的期望。•3、赏析本词暗示象征的艺术手法。•重点:•1、体会王沂孙对故国之爱的深长的忧思和恢复故国山河的期望。•2、学习借景抒情、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三、教学过程•导入•晚清著名词家陈延焯称赞宋代一个人“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推崇备至,不无溢美之处。他善于隐晦曲折的艺术手段,通过咏物来表现亡国沉哀,其他词亦多抒时移事去、乐往哀来之慨,表现了一个怀着故国之爱的文人深长的忧思和无力的悲叹。这人就是爱国词人王沂孙。2、作者简介•王沂孙(?—约1290),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家住玉笥山,亦号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善文词,广交游,同代周密称其“结客千金,醉春双玉”(《踏莎行题中仙词卷》•)。元兵入会稽,王沂孙与唐珏、周密等结吟社,赋《乐府补题》,托白莲、蝉诸物,寄托亡国之恸。元世祖至元(1271—1294)中,一度出为庆元路学正。晚年往来杭州、绍兴间。工词,风格接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如《花犯苔梅》之类。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代表作有《齐天乐蝉》《水龙吟白莲》••等,皆善于体会物象以寄托感慨。其词章法缜密,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词集有《花外集》(一名《碧山乐府》),收词60余首。•清代常州派词家对王沂孙这种深密典雅的咏物词体﹐大加赞赏。如周济称“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碧山胜场也”(《宋四家词选序论》)。陈廷焯以为王沂孙“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白雨斋词话》)﹐推崇备至﹐不无溢美之处。•其词集《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花外集》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印斋所刻词》本﹐孙人和校刊本。3、背景•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南宋朝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统治者征歌逐舞,醉生梦死,不思收复中原。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特别是金人统治的北方,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不欲生。而北方的的金人却伺机而动,希望把南宋消灭。国难当头,时局危急,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王沂孙写下了这首咏物抒怀词,曲折的表达了对时局的哀伤情绪和对恢复故国山河的期望。4、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谩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全诗大意•新月悬挂柳梢,淡光穿过花丛,隐约冲破了黄昏的阴暗。弯弯新月,将有团圆的迹象,对之深深一拜,和谁相逢在幽香的小径。想象月中嫦蛾未画好眉黛,是由于心中充满幽恨。最是喜爱一弯新月,挂在清冷的夜空上。•千古的盈亏不要问。感叹月轮纵亏,无力回天。太液池仍然在,在那凄凉的地方,什么人在池边重赋赏月的盛事清景。故国夜长,要等待圆月照入窗户。他日月儿虽圆,江山难复,看月光照射下的云外故国,应该是一派苍老的景象。1这首词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上片刻画初升新月的妩媚动人,借嫦娥之恨抒发人间的离愁,多用闺中意象,轻柔婉丽。•下片望月兴叹,把咏月与感怀巧妙地结合起来,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发了国亡家破的深深悲痛和无可奈何的叹息,抒发了山河破碎、金镜难补、回天无力的悲慨,流露出深沉的亡国之痛。•本词约作于南宋亡国前后,为咏新月抒情之作,借咏新月寄寓故国沦亡的沉痛之感。•本词多用历史上的传说典故,苍凉悲慨,有良臣不再、金瓯难补之叹。全词意象朦胧,空灵蕴藉,寄慨遥深。2“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这三句是如何来刻画初生的新月的?如何理解“渐”字的?•这三句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像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