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杜甫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标志着他经历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多写漂泊无依的身世及对百姓苦难和国家危难的忧虑知人:回顾杜甫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论世:了解背景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诵读诗歌:注意节奏、情感初知意象缘景明情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缘景明情置身诗境景情境洞庭水岳阳楼气势磅礴开阔博大对洞庭湖的礼赞,作者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舟孤寂、凄凉漂泊天涯、孤苦无依表面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山河破碎,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吴楚大地乾坤辽阔雄伟缘景明情置身诗境。首联运用洞庭水、岳阳楼这两个意象,营造出辽阔雄伟的意境,表达诗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但此时面对破碎的山河,诗人可谓百感交集。颔联运用“吴楚”“乾坤”的两个意象,营造洞庭湖浩翰无边、磅礴壮阔的意境。表达诗人有对洞庭湖的赞美,同时展示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颈联运用“孤舟”这一意象,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自己以舟为家,孤苦无依的悲伤情感。诗歌小结诗人晚年登临岳阳楼,面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对自己悲苦晚境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杜甫拓展练习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首联运用细草、微风、危樯、夜舟等意象,营造了凄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颔联运用星、月两个意象,写星空低垂,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只要同学们多加运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结束语请用散文的语言描述诗歌中杜甫的外貌、神态、所见、所感、所思,再现诗人登楼时的情景。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