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805年,唐顺宗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著名的“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金圣叹评柳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少北而东逾垠睥睨梁欐堡坞疏数偃仰傥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越过稍微边,界土堡倘,或者俯,倒卧栋梁密集城墙上的女墙经历技艺yúpìnìlìyǎnwùcùtǎnggēngjìshāoyín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两段文字,哪一段是写“眼前小景”哪一段抒“天外奇情”?第一段写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分两层来写:先是点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柳宗元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阅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这些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说出它们的用法和意义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其一西出其一少北而东名词作动词,向北走名词作动词,向下走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语,折向北、折向东重点句子分析:•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翻译:它上方的石头形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又耸出一块土堡,还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投以小石”,“其响之激越”这两个句子语序上有什么特殊之处?•投以小石——以小石投状语后置•其响之激越——其激越之响定语后置女墙女墙,指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又叫“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指在反击敌人来犯时,可以窥视敌人,掩护守城士兵之用。1、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奇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2、小石城山景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原文回答)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山石的形状)②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山洞的深窈)③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山石的分布)①①第二段作者发出怎样的议论?第二段作者发出怎样的议论?②②作者的处境与小石城山有何相似之处?作者的处境与小石城山有何相似之处?③③如何理解“是二者,余未信之”?如何理解“是二者,余未信之”?④④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第二段,思考:•①①第二段作者发出怎样的议论?第二段作者发出怎样的议论?•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②②作者的处境与小石城山有何相似之处?作者的处境与小石城山有何相似之处?•小石城山: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无法施展自己的经世之才•这一句作者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也在影射自己,作者为小石城山叫屈,亦为自己叫屈。1、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于)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为:创造列:放置更:经历售:展示伎:技艺,美景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傥:倘,或者其,表反问语气,难道造物者或许不应该像这样,那么难道造物者果真没有吗?阅读第二段,翻译重点句子(我)又奇怪它(神灵)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