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几个错误。•例1.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一、误译文言实词•例2.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宋濂《杜环小传》2006年高考广东卷)•[]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二、误译文言虚词•例3.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三、译文用词不当•例4.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之身,使君王翻白眼儿。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匡救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身”“匡救”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身”可译为“生命”:“匡救”可译为“匡时救世”。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翻白眼儿”显然是口语化的。•[正确译文]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王发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四、语言不合规范•例5.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2006年10豫南五市联考题)•[]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解析]“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译文中的“沉湎”是贬义词。•[正确译文]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五、不辨感情色彩•例6.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难道不可以吗?•[解析]译文处理为一种强烈的反诘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是一段“谏”辞,话语方向是“下”对“上”,适合用委婉的语气:“无乃……乎?”这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也表示一种商量、请求对方重新考虑的委婉语气,译为“恐怕……吧?”•[正确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六、误译原句语气•例7.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张养浩传》2006年高考重庆卷)•[]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又派强盗看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