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面貌认识地球》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2)、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南北回归和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的低、中、高纬度地区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2、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3、德育目标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三、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四、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五、学情分析这一节课是地球和地图方面内容,是整个初中阶段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难入门,并且学生在小学没有开设地理课,地理知识相对狭窄。此外,他们的三维空间概念还未形成,许多知识无法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一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和积极性,发挥群体的力量,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六、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与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七、课前准备]小纸片(上面写着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经线、纬线等)八、教学设计与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一)语言导入,幻灯片展示课题我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经常在山上放牛,每当夕阳下山的时候,看着圆圆的落日,总在想太阳为什么会西下?我们生存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地球,更多地认识地球。幻灯片展示课题引入直接了当,并且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新课引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4—15,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并在这几个阶段人类研究地球是什么球体呢?问题1、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问题2、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什么过程?(幻灯片展示“盖天说”与“浑天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问题3、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第一证实了什么?你能在课本上描绘出他们的航海路线吗?他们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幻灯片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问题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学生行为:1、各抒已见。2、观察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老师小结: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幻灯片展示小结内容。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一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幻灯片展示:地球有多大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当中地球的基本数据。1、全班齐读三个数据。2、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准的背下三个数据?(给学生1分钟时间)3、先全班齐背,然后请个别同学背。学生行为:识记地球大小的三个基本数据。老师行为:当个别同学背出地球大小的三个基本数据时,边背边幻灯片展示地球三个基本数据。通过比赛,刺激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四)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幻灯片展示以下问题活动1:(1)、地球仪是怎样制作成地球模型的?(2)、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为什么地球仪是个规则的球体?(3)、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它由哪些部分构成?学生行为:分组论讨,分组解答问题,最后全班总结解答。老师引导:从地球平均半径中,可以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人们地球的基本数据,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就成了地球仪。它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小组的讨论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会更加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热爱集体,同时也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四)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幻灯片展示以下问题活动1:(1)、地球仪是怎样制作成地球模型的?(2)、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为什么地球仪是个规则的球体?分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多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挖掘学生的资源。在课(3)、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它由哪些部分构成?老师引导:从地球平均半径中,可以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人产地球的基本数据,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就成了地球仪。它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