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校本课程建构的研究时间:2010-12-2709:32来源:南京市市教研室特教作者:张慧点击:274次【前言】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有必要先把我校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做一说明,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我们理解为:是指以培智学校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智障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通过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家庭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的课程。我校从十五期间就致力于跟校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在学校十五省级规划课题《培智学校中重度弱智学生生活化校本课程的研究》的带动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启动和挖掘。在相关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全体教师的智慧凝聚下,除了生活适应学科,其他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练习册、感知活动建议、法律、快乐音乐、心育活动建议等百余本校本教材都应运而生,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生活适应》校本教材是全校教师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三次修订的成果。一、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背景我校的特殊教育办学经历了27年的发展。随着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国内外特殊教育大力提倡“教育一体化”“回归主流”“融合教育”,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使得我们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变化,招收的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逐步转向中、重度智障儿童,现行的统编教材对他们明显不合适,原有的以知识为体系的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无法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智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也大受局限,若没有系统、科学的安置方法和教育措施,很容易造成环境剥夺等恶性循环性的不良后果。招生对象智残程度的变化和学习需求的实际,促使培智学校必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要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并且最大程度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智障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为立足点,以保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199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训练纲要》和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都明显针对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训练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和要求,为我校开展实施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参考蓝本。二、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本着这一原则,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需要遵循智障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智障学生的实际特点,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知识,发展生活技能,生活本身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舞台,教材就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都应为学生现在的、未来的生活服务。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他强调“亲知”是获得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和“说知”都必须立根于亲知里面,方能产生效力,只有自己有所经历、体验的,才能最终内化成自身的真正学问。我校在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中,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深入进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被立项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课题,今年3月我校还被评为江苏省陶行知实验学校。2、新课程关于课程开发的理论新课程理念倡导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因此我们在优化教材这一基本的课程资源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合理地建构生活适应课程资源的结构,形成了资源开发主体、条件、途径等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力求达到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使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软化学科之间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实现学科课程的终极价值——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三、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目标(一)、总目标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