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后感《江村经济》一书是在班主任王老师的推荐下购买并阅读的,本书在前言中就写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兴许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的缘故吧,本书所写到的很多观念、习俗或习惯与我生活的农村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引起了我的共鸣,也勾起了很多我儿时的回忆。书中在介绍中国农民的传统生活、经济、社交等形态的时候,也指出中国了农村的发展出路。我想,把这本书的理论应用到我的家乡进行实践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现在的时代已变,但其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大同小异的。本书在给出前言和调查区域后,马上就介绍家。这也表明了作者在调查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开弦弓村农民对家十分的重视。中国自古就是个重家庭的民族,更是注重传宗接代的群体。在农村,香火的兴旺更是被认为是家的兴旺,祖宗的保佑。作者提到,配偶由父母选就,婚礼由父母安排并且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我看到这儿的时候,不由得一下子想起了我的妈妈,她就是这种典型封建思想下的牺牲品。我妈妈16岁那年,在外公告诉她和她姐妹们那是别人家送来的喜糖的情况下,和她的姐妹们吃了这包喜糖,吃完之后,外公才缓缓说,这是我奶奶家送来的聘礼糖,这也意味着吃了聘礼糖就必须接受这桩婚姻。不管我妈妈如何反抗,势单力薄的她还是斗不过父母,被迫嫁给我爸爸,爸妈之间可谓完全没有爱情可言,他们直到结婚那天,才互知对方是何面容。婚后,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姐姐,另一个是我。我妈妈也因为没有生儿子,受尽了我奶奶的欺负。而我的名字也是因为我们奶奶没有孙子,所以我奶奶特地给我起了个男孩儿名字,说是没有孙子但至少要在户口上挂个男孩名,男尊女卑的地位,在我奶奶那儿体现得淋漓精致。像我妈妈这样的情况在我们那儿并不少见,还好,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妈妈是不会再让自己第1页共4页的儿女重蹈覆辙的,所以在我姐姐的婚姻里,我妈妈并没有做太多的干涉更谈不上像我外公那样包办婚姻,我妈妈只是给姐姐做了一些参考,虽然姐姐将嫁到对于我妈妈来说比较远的地方,但她还是放手让她去追求属于她的幸福。其实不止太湖东南岸这个开弦弓村和我的家乡是这样的思想状况,在那个年代,几乎整个中国农村都是如此。女孩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妇女的地位低下,不能生育的妇女不仅会受到男方的嫌弃,更会成为村里人饭后闲谈的重点讨论对象。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我们现在能生活在这么一个和谐、稳定、自由、幸福的年代,也正因为,我们要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最最重要的,我们还要孝敬我们的家人。关于礼仪开支,作者说,礼仪开支与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有三,一是出生,二是结婚,三是死亡。这种开支对于农村来说几乎是每个家庭必须的开支,并且,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农村,即使家里一贫如洗,也会借债办好这些事情。特别是贫穷家里有人去世,认为生前没能让逝者过上好日子,亏待了他/她,那么人生的最后一程,一定得让他/她走得风风光光,也好逝者到了阴间以后能保佑自己的家族兴旺发达。我记得我小时候爷爷去世的时候就是这样,家里因为我生病,已经债台高筑了,可爸爸还依旧四处筹了好两三千块钱(在九几年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数目)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给爷爷一个盛大的葬礼,后来长大后问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说,爷爷生前过得不好,人生的最后一场大事不能亏待了爷爷,并且希望爷爷能记住家人对他的好,然后保佑家人。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因为贫苦的日子一直在继续,暗无天日,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所以款待逝者,寄希望于他们,认为他们死后会化身为灵魂,从而具有超人类的力量,并且他们能够赋予家人拥有特殊的能力去改变家族的命运。这些做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民生活困苦的现状,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灵魂的无条件的信仰。本节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我也很赞同,他说结婚时的宴会为亲戚们提供了一个相聚的机会对新建立的亲属纽带予以承认,第2页共4页对旧的关系加以巩固。我觉得不光是结婚时的宴会具有这种功能,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