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带电检测分册)》第五章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目录第1节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概述21.1发展历程21.2技术特点31.2.1技术优势及局限性31.2.1局限性31.2.3适用范围41.3应用情况4第2节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基本原理42.1罗氏线圈基本知识42.2高频局部放电检测基本原理62.3高频局部放电检测装置组成及原理7第3节高频局部放电检测及诊断方法93.1检测方法93.1.1电力电缆93.1.2其他电力设备103.2诊断方法11第四节典型高频局部放电案例分析144.1llOkV电缆GIS终端内部气隙局部放电缺陷案例14参考文献16第1节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概述1.1发展历程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方法是用于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缺陷检测与定位的常用测量方法之一,其检测频率范围通常在3MHz到30MHz之间。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电缆及其附件、变压器、电抗器、旋转电机等电力设备的局放检测,其高频脉冲电流信号可以由电感式耦合传感器或电容式耦合传感器进行耦合,也可以由特殊设计的探针对信号进行耦合。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方法,根据传感器类型主要分为电容型传感器和电感型传感器。电感型传感器中高频电流传感器(HighFrequencyCurrentTransformer,HFCT)具有便携性强、安装方便、现场抗干扰能力较好等优点,因此应用最为广泛,其工作方式是对流经电力设备的接地线、中性点接线以及电缆本体中放电脉冲电流信号进行检测,高频电流传感器多采用罗格夫斯基线圈结构。罗格夫斯基线圈(Rogowskicoils,简称罗氏线圈)用于电流检测领域已有几十年历史。早在1887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茶托克教授即进行了研究,把一个长而且形状可变的线圈作为磁位差计,并且通过测量磁路中的磁阻,试图研究更加理想的直流发电机。罗格夫斯基线圈检测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被英国的公立电力公司(CEGB)用在名为“El-Cid”的新技术里,用于测试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定子[1]。罗氏线圈自公布起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对于罗格夫斯基线圈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963年英国伦敦的库伯在理论上对罗格夫斯基线圈的高频响应进行了分析,奠定了罗格夫斯基线圈在大功率脉冲技术中应用的理论基础[2]。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和公司纷纷对罗氏线圈在电力上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法国ALSTHOM公司有一些基于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产品问世,其主要研究无源电子式互感器,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Rocoil公司实现了罗格夫斯基线圈系列化和产业化。总而言之,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罗格夫斯基线圈传感器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在80年代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有多种样机挂网试运行,90年代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微处理机和数字处理器技术的成熟,为研制新型的高频电流传感器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欧洲学者将罗氏线圈应用于局部放电检测,效果良好,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的G.C.Montanari和A.Cavallini等人及TECHIMP公司成功研制了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并被广泛应用。近几年国内的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均开始研制基于罗氏线圈传感器以及高频局放检测装置,虽然起步比较晚,有些技术还处于跟踪国外大公司的水平,但随着发展罗氏线圈电子式传感器的时机逐渐成熟,国内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对于罗氏线圈传感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大量成果[4]。1.2技术特点1.2.1技术优势及局限性高频局放检测技术的技术优势及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进行局部放电强度的量化描述。由于高频局放检测技术应用高频电流传感器,与传统的脉冲电流法具有类同的检测原理,若传感器及信号处理电路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对被测局部放电的强度进行理化描述,以便于准确评估被检测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的绝缘劣化程度。(2)具有便于携带、方便应用、性价比高等优点。高频电流传感器作为一种常用的传感器,可以设计成开口CT的安装方式,在非嵌入方式下能够实现局放脉冲电流的非接触式检测,因此具有便于携带、方便应用的特点。(3)检测灵敏度较高。高频电流传感器一般由环形铁氧体磁芯构成,铁氧体配合经磁化处理的陶瓷材料,对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