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器乐教学姓名:张祖胜指导教师:李昌云教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内容提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器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培养的研究》总课题下子课题—《中小学器乐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研究》,随着中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而在小学中几乎都设有管乐社团,这也为孩子们学习和演奏乐器提供了平台。有很多器乐教学的新问题值得重新思考与探索。【关键字】:中小学生·器乐教学·实践与对策一、现有器乐教学模式的常见问题与思考1、学校的目标设置与现有的新课标目标差距甚远当今众多器乐教学模式的创建大多是在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使得在教学模式的建构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价值错位、目标虚设、教学分离的现象,从而不同程度地扼杀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真正体验,使人的生命体验无法成为教学本身的一种内在价值和目的,很多中小学生都是在学校的活动拓展中,盲目的选择了一门乐器,开始了目标不是很明确的学习。我国教育部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把创新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创造意思”这一基本理念,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当前,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当前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现存的诸如此事的各种问题: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够完善、新课程的实施遇到阻力、农村学校不重视音乐教育、学校师资设备和经费严重不足、科研没有走上正轨等,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大多数学校器乐教学课程的开设也步入正轨。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发现在器乐教学改革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形,如由于器乐教学的开设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有些地方学校打了退堂鼓,在“音乐课可有可无”的陈旧落后观点影响下不支持器乐教学乃至整个音乐、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就是促使学校要调整模式,创新教学,协调发展。2、教师自身角色不当定位音乐教师的自我禁锢。有些音乐教师受过去音乐教学内容“三大块”(唱歌、音乐知识、欣赏三大部分)的影响极深,开展器乐教学缺乏自身素质的修养,再加上一些学校评价音乐课还是停留在是否有歌声的标准上,这就使教师只停留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即便加上器乐教学内容,也不能和其音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其器乐教学质量是无从谈起的。很多从事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教师,往往忽略教师的角色作用,为了经济利益或其他的自我需要,一味的忽略器乐教学的目标,出现一种“专业心理障碍”现象。从而大大的影响了中小学器乐教学成果的实现。这里所讲的专业心理障碍,不是病态学意义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从认知到情感到行为,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过程,[2]如专业信念动摇、专业情感淡漠、专业兴趣减退、专业精神萎靡不振等。烦躁、焦虑、忧郁、失眠多梦等心理状态因专业而生,也影响专业活动质量,产生的负面心理效应不可小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心理障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专业视野的狭隘和认知方式的匮乏,也有来自社会、学校方面的偏见和误解。在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等许多人心目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所当然应该身心健康、“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对心理学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似乎只有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职工作做得最好最优,才是名副其实、合格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天经地义应该心理最健康健全,心态最积极阳光,人格最完美无缺,没有心理矛盾冲突,不会闹情绪。一旦他们的言行举止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认为是心理变态、个性乖僻或行为异常。在教育观念、组织教学和课程设计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会与其他教师或同事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者分歧。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想张扬自己的教育风格,往往会被一些同事排斥,认为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