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1.子宫峡部: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部分,称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1cm。子宫峡部的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称为解剖学内口;下端因黏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黏膜称为组织学内口。峡部属于宫体。2.真骨盆: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分界线以下为真骨盆(小骨盆)。3.会阴: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4.月经:在内分泌周期性调节下,子宫内膜发生了从增生到分泌的反应。如不发生受精和孕卵着床,内膜则衰萎而脱落伴有出血,如此周而复始发生的子宫内膜剥脱性出血。5.性周期:又称月经周期,是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6.子宫附件:女性内生殖器中的输卵管和卵巢被合称为子宫附件。7.阴道自净作用:指阴道上皮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增生变厚,增加抵抗病原体侵入的能力,同时上皮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糖原,在阴道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使适应于弱碱性环境中繁殖的病原体受到抑制的一种女性的自身防御功能。8.性成熟期:又称生育期,约从18岁开始,持续30年左右。此期特征为卵巢功能成熟并分泌性激素,引起周期性排卵和行经。9.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身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10.受精: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过程。11.蒙氏结节:妊娠早期乳晕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小隆起,称蒙氏结节。12.生理性贫血:妊娠时血容量增加时,应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的增加,血浆约应增加100ml,红细胞约增加500ml,使血液稀释出现生理性贫血。13.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孕妇长时间仰卧位,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搏量降低,血液下降。14.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胎产式。15.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胎先露。16.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17.围生期:从妊娠满28周(即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产后1周。18.黑加征:子宫增大变软,妊娠6~8周时,阴道黏膜及子宫颈充血,呈紫蓝色,阴道检查子宫随停经月份而逐渐增大,子宫峡部极软,子宫体与子宫颈似不相连,称黑加征。19.早孕反应:约有半数妇女在停经6周左右出现晨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喜食酸物或偏食,称为早孕反应。20.缩复作用:每当宫缩,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时肌纤维虽然松弛,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21.盆骨轴:指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22.盆骨倾斜度:指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23.生理缩复环: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性缩复环。24.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个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25.临产: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子宫颈管消失、宫颈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26.胎头拨露:宫缩时胎头露出于阴道口,露出部分不断增大,在宫缩间歇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27.胎头着冠: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歇时胎头不再回缩,称为胎头着冠。28.胎头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29.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全部从母体娩出的过程。30.胎盘滞留:胎儿娩出后至胎盘胎膜娩出超过30分钟。31.产力: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32.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期间分娩。33.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34.子宫复旧: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包括子宫体纤维的缩复,子宫内膜的再生子宫颈恢复和子宫下段变化。35.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阴道排出的液体。36.足月新生儿:孕龄满37周至不足42周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37.新生儿期:系指胎儿出生后断脐到满28天的一段时间。38.生理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