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校教育科研要走常态化之路VIP免费

学校教育科研要走常态化之路_第1页
1/5
学校教育科研要走常态化之路_第2页
2/5
学校教育科研要走常态化之路_第3页
3/5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1学校教育科研要走常态化之路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用一些专家的话来概括,就是三个字“玄、浮、难”。“玄”——教育科研被简单地定格在纯粹的科学研究层面上,认为教育科研就是深奥的课题、晦涩的术语、精准的数据,最后以“大部头”的著作的形式呈现,并形成广泛的影响。教师的普遍感受是“做科研,太玄了,这应该是专家的事儿”。“浮”——将科研任务集中在部分人身上,特别是教科主任、教科员,其他教师对科研缺乏深刻的体会,产生“开题时轰轰烈烈,研究中冷冷清清”的错觉,出现“两头闲,中间忙”的尴尬局面。“难”——教师缺少做教育科研的方法,不会做科研,畏惧做科研。针对这些现状,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一、课题选择微型化当前学校教师研究的课题大都是些“大课题”,“大课题”虽然理想,但难以操作;“小课题”虽然粗糙,却因小而专,因专而深,因深而实。“小课题研究”本质上是教育教学研究,大多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有位专家说过“问题即课题”,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将这些大家关注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作为小课题来研究。善于用研究的心态对待教精品资料欢迎阅读2育教学生活,就会发现每天的教育教学生活都是不同的。我们通过不断追问、反思、观察,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学,就会让科研内化为一种行动和力量。而只有当课题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时,才能使我们的科研常态化。二、理论培训层次化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不懂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那么开展课题研究只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使课题研究常态化。所以我认为每位教师要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的原则,采用层次化的理论学习,即除了师范院校中已学习过的一些基本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习与学校主课题相关的理论。第一层次,培训与学校主课题相关的理论。我校研究的主课题是“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关于支架式理论的文献很少,可借鉴的专著基本找不到,互联网上开放的也不多。第二层次,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主课题方案。让教师对主课题的背景、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目标、措施、研究内容、子课题分解等掌握透彻,为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基础。第三层次,组织教师学习一些常用的教育科研的方法。因为不懂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是无法开展课题研究的,更谈不上使课题研究常态化。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常用的教科研方法。如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让教师掌握每种方法的特点、实施步骤、实施时要注意的问题等,以便自己今后能顺利、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精品资料欢迎阅读3三、教研科研一体化学校的科研和教研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科研和教研的根本目的在学校层面上是一致的,都是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研和科研只是以不同形式达成同一目标。我校的做法就是将每周的常态教研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教案、说课、评课都是针对课题研究特别“开发”的。教案的撰写除平时规定的栏目外,还增加课题研究的理念、课题研究达成的目标(四维目标,原教案的三维目标,加一个课题研究达成目标),以及在设计意图中要求阐明某一环节是如何体现课题研究的。说课要求在“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中增加课题研究角度方面的材料。评课,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一半教师采用市教研室下发的评价表,一半教师采用专门设计的课题研究表格式评价表来评价;主评人采用文本形式,从科研角度来写,即评价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落实课题研究的。反思从教研与课题研究两个方面来写,先写教研方面的,再写课题研究方面的,主要总结落实课题研究情况怎样?有没有达成课题研究目标?有什么效果?四、专题研讨周期化课题研究示范课、实验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每学期都要利用周六开展一次大型课题研究示范课、实验课展示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在校内上课题研究示范课、实验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学校教育科研要走常态化之路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