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5小题,计70分)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2.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宗法制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秦、汉、元、清这四个朝代的制度或机构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①郡县制②郡国并行制③行省制度④军机处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B.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C.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D.重用侍从建立“中朝”5.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自宋太祖易以文臣牧民,而后天下渐得苏息,历代因之,皆享国久长,民不思乱。”这句话着重强调宋代()A.文臣治国政策的重要性B.地方设置通判的必然性C.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D.完善三省体制的进步性6.学者阎步克认为,秦汉行政制度,与唐宋明清相比还是很粗糙原始,但从同一时期的世界史范围看,它首屈一指。比起同期另一些政权,它为境内居民提供了较多的秩序和安定。“秩序和安定”的实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与封国制都加强了中央集权B.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C.中央最终都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D.地方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7.下图为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其长官为宰相的部门有()A.1个B.3个C.6个D.9个8.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9.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A.西周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C.汉代的刺史制D.元朝的行省制10.始撰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11.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行省制度C.废除宰相制度D.派文官任知州12.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秦朝的太尉B.唐朝的中书省C.宋朝的通判D.清朝的军机处1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中央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4.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记述。对所记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史籍记述《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少。)《后汉书·左雄传》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周礼·地官》记载有乡大夫具乡饮酒之礼,考察其乡人士的德行、道艺,三年举贤能者贡于周王,以备选用。A.官吏举荐人才的察举制业已出现B.德才兼备成为世官制的主要标准C.贤能之士通过荐举选官步入仕途D.世卿世禄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5.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这表明汉武帝()A.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B.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D.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16.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宋()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共计尚书左选9251380862391尚书右选77210516843866侍郎左选9458692662217006侍郎右选41511702348415601合计1087522113587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