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题型:1.选择:15*1’(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2.名词解释:5*3’3.简答:6*6’4.计算:2*10’(P65四、1P100四、2,3P116二、7)5.论述:1*14’一.名词解释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缴纳了个人税和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中间产品:指被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挤出效应:政府增加购买之后,引起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将会减少,相当于政府的购买挤走了私人的投资。广义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及其垫支的资本。就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狭义投资: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股票、债券等。漏出:是指脱离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看成是要素报酬以外的追加。乘数:就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IS曲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产品市场中,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LM曲线:指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货币市场中,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或根据资金运用情况,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另外再自愿持有的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准备金。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包括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成本推进型通胀:是指由于某些重要生产投入的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现象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与此消彼长,也会产生失业人口,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自然失业率: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狭义货币:M1,包括作为交易媒介的通货和活期存款(Dd),M1是被各国货币当局严格控制的货币量。二.简答题1.用收入法、支出法(45°交叉线)或者投资法、储蓄法来说明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被决定的。(画图)储蓄—投资法根据AE=Y,Y=C+S,AE=C+I,则有S=I,因此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来进行。如图所示。①假定投资为主观投资,与国民收入变化无关,投资曲线I为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②I曲线与S曲线交于E点,E为均衡点,为均衡国民收入;③点的左侧,I>S,表明当年生产的剩余产品不能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将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Y增加;④E点的右侧,S>I,表明投资不能消化当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造成产品积压,使厂商减少生产,从而使Y减少。总之,如果离开了B点,S与I就处于失衡状态,只有达到E点,即S=I时国民收入才回到均衡水平。2.为什么间接税计入GDP而转移支出不计入?GDP必须是按照对等交换原则实现的价值,计入GDP的产品和劳务必须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其价值转移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转移支付是只有支付,而没有收回任何东西,所以这种支付不能直接导致产出的增加,所以不能计入GDP。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到产品价格中转嫁给消费者,是要素收入以外的追加,因此要计入到GDP中。转移支付应计入DPI(个人可支配收入)3.为什么投资对国民收入有乘数作用?(放大、缩小)投资变化引起的乘数作用是因为社会的各个部门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品增加→投资品生产者的收入增加→消费品生产增加→,···,→国民收入达到新的均衡水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乘数越大。乘数效应是双重的,即自发总需求增加时,引起均衡收入成倍的增加,自发总需求减少时,引起均衡收入成倍的减少。4.乘数发挥作用的一个前提是什么?只有当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5.货币的层次是如何划分的?第一层次的货币称为M0,是在银行以外流通的现金,也就是人们在手中持有的通货,包括纸币和铸币。第二层次的货币为狭义的货币,称为M1,它包括作为交易媒介的通货和活期存款。第三层次的货币为广义的货币,称为M2。它包...